“十二五” 期间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部省签署的《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切实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基本职责,着力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推进民政事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为建设“民富市强、幸福佛山”做出积极贡献。
(三)“十二五”期间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推进民政事业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完善的民政工作体系、坚实的财力保障体系、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民政事业的发展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1.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广泛参与、运转协调有序、组织保障有力、城乡统筹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2.建立和完善城乡灾害救助体系和机制,提高灾害应急能力,完善设施设备,规范救灾款物投入与管理,增强城乡的减灾能力。
3.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建立法制健全、行为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格局。
4.建成社会广泛参与、服务覆盖全体居民、基本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实现全面覆盖;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农村社区服务站(室),初步建成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禅城、南海、顺德区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高明、三水区有60%的农村社区达到“六好”和谐农村社区标准。
5.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目标,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公办养老机构为示范、以民营养老机构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到2015年,力争使90%的城镇老年人享受家庭照顾,7%的老年人享受以社区为支持的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照顾服务。基本实现每千名老人的床位拥有数为30张,养老服务机构院长具备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为90%以上。
6.建成以儿童福利机构为载体、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家庭养育为基础的儿童福利服务网络。到2015年,市至少有一所相对独立的儿童福利机构;区至少有一所内设儿童部的综合社会福利中心。率先达到全国散居孤儿及机构孤儿的最低养育标准。
7.不断创新慈善工作机制,健全慈善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协调指导机制,提高各级慈善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建立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财政、彩票公益金等投入机制;建立属地化、民间化的各级慈善组织网络及慈善信息共享系统,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公益慈善品牌。
8.基本建立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和政策体系,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社工人才队伍。
9.继续深化殡葬改革,强化殡葬管理,提升殡葬服务,全市等级殡仪馆建设上新水平,基本完善覆盖城乡的殡葬服务网络,满足群众殡葬需求,实现殡葬服务均等化。
三、“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如下:
(一)探索现代社会救助模式
“十二五”期间,在社会救助理念上实现三方面提升:从着重物质经济救助提升到经济与能力、物质与精神并重;从着重普遍扩大救助面、提高救助额提升到扩面、增额与精准三方面动态结合;从着重政府投入提升到财政与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在防灾备灾、灾害救助操作上实现预防前置、准备充分、社会参与、系统管理。
1.完善社会救助机制。
争取政府及各部门支持配合,突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建立救助家庭收入科学核定机制,为实现救助资源的精准投放提供准确的依据。建立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的衔接机制以及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运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佛山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进一步完善“梯度分层、重点分类”救助模型,完善低保临界群体的救助制度,按照救助家庭困难程度的不同提供复合型、差异化的保障待遇,为提高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学及时的综合信息参考。
2.调整社会救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