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扣除物价因素的实际增长速度,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十一五”时期年均实际增速;2015年为“十二五”时期年均实际增速。
2.发展新区包含亦庄。
三、“十二五”时期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要在已形成的城乡一体化工作基础上,把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城乡的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区管理等一体化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以规划统领城乡建设、产业发展、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科学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确保城乡在聚落空间规划、产业和就业安排、居住和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有效衔接,形成以中心城-新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的现代城镇体系,按照“三个一批”①(注:① 三个一批:指“中心城新城吸纳一批、小城镇聚集一批、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一批”。)的工作思路,提高郊区城镇化水平,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城市要素向农村配置,塑造城乡一体、多点支撑、均衡协调的战略发展格局。
1.加快城乡结合部改造,保护农民主体利益
●修订城乡结合部地区规划。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要坚持城市化发展方向,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结合部实际情况,按照城乡统筹和“一村一策”整治原则,优化和调整中心城重点村规划,加快推动城乡结合部城市化进程。
●妥善处理农村人地关系。处理好农民居住用地和产业发展用地之间的关系、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关系、公共绿化用地与农民集体用地之间的关系,科学制定结合部地区的土地、房屋、产业发展规划,优先保证农民的居住条件。
●保障城乡结合部农民利益。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保障农民利益为核心,以规划引导为基础,以统筹土地资源、一级开发为主要措施,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财政、金融等手段,有针对性地解决城乡结合部问题,确保农民安居乐业,防止出现新的“城中村”现象和贫困群体。
2.落实新城规划,妥善处理新城建设中的涉农问题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新城重点承担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产业,转移城市和农村人口,带动区域发展的任务。要明确功能定位,加强规划引导,发展适宜产业,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行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配置,加快商业、重大产业项目向新城布局,提升新城宜居宜业水平。
●保护新城农民利益。努力落实新城建设规划,制定完善规划区域内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统筹落实征地、拆迁、安置、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镇村,及时实施整建制农转居。
●抓好重点新城建设。集中力量抓好通州、顺义、亦庄等新城建设,按照功能定位加强其它新城的规划和建设。
3.坚持“双轮驱动”,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
●完善重点镇规划编制。小城镇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
城乡规划法和新城规划为依据,编制完成重点小城镇镇域总体规划以及镇区、产业园区和重点功能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新农村的社区建设规划及其它专项建设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与建设世界城市远景相适应,突出规划理念创新和特色差异,形成与中心城、新城协调发展、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加快重点镇建设与发展。提高重点镇人口聚集能力,按照3-10万人的城镇人口规模,加强重点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生态景观建设,提高城镇人口承载能力和宜居环境建设水平,达到基础设施建设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加快重点镇的产业发展,强化与全市产业布局融合和产业系统配套,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水平、镇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加快小城镇产业发展。乡镇区域内的市级工业开发区、市级农民就业产业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要加快完成能源、通讯、供水、排水、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以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为主要目标,引导发展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等都市型工业和商贸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对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建设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农业的配套设施支持力度。
4.完善村庄体系规划,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科学制定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新型农村社区是公共设施基本完善的农民居住点。按照村庄体系规划方向,在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村社区规模标准①(注:① 新型农村社区规模标准: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不低于3000人、半山区不低于2000人、山区不低于1000人、历史文化名村必须得到妥善保护。)和发展目标②(注:② 新型农村社区基本发展目标:即“产业发展、住房舒适、环境宜居、设施配套、服务均等”。),制定新型农村社区引导政策,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适度规模集中战略,引导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分类指导各类村庄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工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注重农村住宅安全、节能和舒适性,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和历史文化,注重营造良好和谐的宜居环境。城镇化发展较快的村庄,通过整治、改造、调整等多种路径,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保留特色型村庄,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风貌和文明遗产。列入市级以上保护的历史文化名村,结合村庄整治开展恢复古村落历史原貌建设,适当控制建筑规模。
●加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因地制宜地形成产业支撑,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因地制宜、聚合资源、发展生产。参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强供排水、电力电信、市政道路、燃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邮政、公安消防、公交站点、停车场所、垃圾集中收储转运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和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农村社区服务站、幼儿园、商店等公共社会服务设施,使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质的生活条件。注重巩固提高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二)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
按照转变发展方式和城乡产业融合的要求,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充分发挥郊区农村作为战略发展空间的优势,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1.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
●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作用。以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为着力点,以“221信息平台”建设为支撑点,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积极发展农业新兴产业,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等实现新的突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急保障能力、生态修复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在世界城市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价值,为健康北京人提供营养保障和绿色环境。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六条标准”①(注:①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六条标准为:“基础完善、科技领先、产业高端、服务完备、装备现代、人才一流”。),加大以农田质量与景观建设、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十二五”末,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5000元/人,土地产出率达到15000元/亩,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减少到700立方米。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培育壮大新型特色主导产业。稳步发展设施农业,科学发展健康养殖业,办好世界种子大会,打造北京“种业之都”,做优花卉果品园林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丰富提升“五个农业圈层”②(注:② 五个农业圈层:指城市核心区圈层、城市拓展区圈层、平原区圈层、山区和水源涵养区圈层、京外合作农业区圈层。)内涵,集中打造“八大产业带(群)”①(注:① 八大产业带(群):指生态粮经产业、设施农业、籽种产业、果品花卉产业、畜牧产业、水产业、加工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加快形成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格局。
●加强“菜篮子”基地建设。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立菜田最低保有量制度,在农业优势主导产区建设一批优级农业标准化“菜篮子”生产基地,蔬菜、猪肉、禽蛋、鲜奶自给率分别达到35%、30%、66%、68%;控制率分别达到50%、87%、80%、 80%。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