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继承创新为重点,促进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
1.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符合中医医疗特点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本市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全覆盖。在崇明、金山、闵行新建、改建3所由政府举办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促进中医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在中医医疗资源薄弱区域新建若干个由三级中医医院负责管理的中医门诊部。加快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重点建设1-2家中西医结合医院。探索建立1-2个以三级中医医院为核心,由若干个中医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完成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中药房标准化建设。
2.加强中医药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和海派中医流派的学术研究和临床传承,建设海派中医专科流派研究中心,加强和完善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以市中医药研究院为核心,整合各方资源,创建具有上海特点、现代化和国际化特色的中医药创新体系。完成龙华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部市共建研究型中医医院,推进浦东新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创建2个国家级重点中医学科,新建15个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推行传统型中医临床学科建设。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计划、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等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3.加快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依托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和中医药国际标准研究机构,开展传统医学标准术语及编码等中医药国际标准项目研究。大力推进中医医疗质量监管网络、治未病信息网络平台等中医药信息化建设。
(五)以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强学科人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全市医学学科建设和医学科研统筹管理。建设上海医学科学研究院、预防医学研究院、中医药研究院、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高层次的研究机构,发挥平台作用,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加强对重大疾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联合攻关,提高上海医学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聚集力量,启动新一轮临床医学中心和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创建若干个国家级临床医学中心。以转化医学为导向,建设10所左右现代化研究型医院、若干个市级临床研究基地和转化医学中心。依托本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教育培训、临床专科技能培训、交流合作、知识服务等平台,发挥优势学科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辐射作用。建设上海医学科技信息大楼,形成集医学图书情报、科技成果转化、医学知识服务、国际合作交流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落实行业公益性科研基金,重点加强临床新技术研发。大力开展适宜技术推广和医学科学普及工作。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力建设。
2.促进医学人才队伍培养。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启动新一轮医学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打造一批名医大家和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加强中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启动新一轮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卫生人才,为海外人员创造较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建立和完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相关制度,形成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临床医师成长规律的医学教育体系,提升临床医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医学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医学职业技术教育,扩大紧缺专业招生规模。加强公共卫生、全科医学、中医学、康复、护理、药学、院前急救、卫生管理、医学信息、心理咨询、医务社工等薄弱领域的人才培养,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市三级医院在岗临床执业医师全部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二级医院在岗临床执业医师85%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临床执业医师85%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在岗注册护士65%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在岗疾病预防专业技术人员7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在岗卫生监督机构人员85%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
(六)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信息共享协同。
1.建设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按照国家卫生信息化“3521”工程建设的要求,构建市、区县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市级平台为全市范围跨区县、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共享协同提供支撑服务,医联平台为市级医院之间以及市级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诊疗数据共享提供支撑服务,区县平台为区县内部以及与本区县以外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提供支撑服务;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按照国家发布的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以政务外网为主要依托,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
2.推进健康信息共享和利用。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健康信息网为支撑,逐步形成连续、动态、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模式,实现“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通过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信息交换共享,促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业务协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提高检验检查、专病诊治等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健康信息网,为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家庭医生制度的运作以及临床用药的使用分析和监管提供平台支撑和信息服务。
3.加强卫生信息化基础建设。研究、制定和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的“示范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精神卫生、学校卫生、血液管理、院前急救、健康教育、干部保健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大力加强医生工作站建设,积极推进电子病历应用,逐步推行临床路径规范,建立医疗服务质量和药物合理使用监管系统,建设基于医院资源管理的医疗机构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信息系统,扩展医联系统到全市三级医院。加强卫生信息技术工程中心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