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各级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保障机制。贯彻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按照“受益面广、健康危害程度高、干预效果好、成本效果显著、便于实施”的原则,及时调整、充实本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服务范围覆盖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全体居民。
3.加强对重点疾病的预防控制。加强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建成生物样品及菌毒种保藏中心和数据信息库、生物与化学健康安全评价中心。加强科学研究和攻关,建立传染病症状-疾病-病原体主动监测网络及多病原微生物综合检测平台,提升新发、输入性和不明原因传染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化学物毒性检测与健康风险评估平台,对各类可能出现的生物、化学因素引起的不明原因疾病及中毒等突发事件进行早期监测预警,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卫生风险。加强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实现消除疟疾和麻疹的目标。健全和完善以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为主的慢性病防治网络,力争使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上升势头得到遏制。加强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加强心理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逐步完善社会支持和服务体系。推进实施《上海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建设,完善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职业病诊断和鉴定管理。加强对环境相关疾病的防治,开展气象公共卫生服务。与卫生部合作筹建中国热带病防治研究机构。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报告、调查诊断和鉴定,制定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补偿标准和办法。
4.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整合全市健康教育资源,研究推进市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将其建成服务本市、辐射全国、国内一流的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和上海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展示平台之一。开设数字化健康教育频道,建设健康教育资料库,构建面向公众的、权威的健康资讯互动交流平台,及时传递和普及健康信息。实施《上海市健康促进规划(2011-2020年)》,深入推进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完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创新健康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的形式和手段,全面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市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5.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统筹全市卫生应急救援力量,密切多部门和跨地域合作,加强联防联控。健全公共卫生危害因素监测和健康效应评价体系,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中毒子系统,提高突发事件卫生风险评估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根据卫生部建设标准,组建本市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伍和华山医院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院”。完善本市核化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本市应急医疗救援队“移动医院”建设,优化现场应急医疗设备和检测仪器,加强现场救援后勤装备保障。建设市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和培训基地,搞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建设卫生应急进社区示范基地,增强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夯实卫生应急工作基础。
(二)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监管。
1.完善全市医疗资源配置。制定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建立配置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心城区的三级综合医院原则上不再增加床位。在人口导入区、郊区新城及医疗资源缺乏区域引进优质医疗机构,实现每个区县至少1所三级医院的目标。继续推进市级医院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市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二级医院的功能定位,部分二级医院定位为区域医疗中心,提供常见病专科及急诊、重症医疗服务,推进部分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实施老年护理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存量盘整和适度发展增量相结合,逐步增加老年护理床位,到2015年达到2.6万张左右,逐步形成由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组成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实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探索精神疾病全程服务和管理模式,大力支持社区精神卫生康复机构的发展,形成精神病人的社区分流机制,加强稳定期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和生活照顾。增加精神卫生床位数,到2015年达到1.8万张左右。
2.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明确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功能和职责,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逐级支援的力度。试行以区域为基础,以公立医院为主体,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完善医保支付制度为抓手,以双向转诊为切入点,组建区域性医疗联合体,促进资源共享和统筹配置。加强联合体内各级医疗机构间的梯度支撑与分工协作,逐步推进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形成合理、有序的就医模式,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3.强化医疗服务要素管理和行业监管力度。加强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严格医疗机构设置、冠名、执业、变更、校验等各项机构审批工作,加强医疗服务要素的监督执法和医疗广告的监督管理;规范医师资格考试、注册等人员准入管理;建立医疗机构手术分级制度,完善二类技术临床应用准入管理;继续实施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加强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建立引进高端医疗设备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进国际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研究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医疗机构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医院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医院综合评审工作。完善以“质量控制、标准制订、费用控制”为主要功能的专业质控体系。继续推进本市医疗机构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探索形成适宜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大力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缓解医患矛盾,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进一步推动和规范医院信息公开、预约诊疗和患者投诉管理等工作。加强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管理,推进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加强血液质量和安全管理,加大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力度,完善采供血服务、管理和监控体系建设,加强自愿无偿献血宣传,优化募集模式,提高采集效率,有效满足本市临床用血的合理需求;统一开展血液核酸检测、病毒灭活和滤白工作,提高采供血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