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此处为2008年统计数据,自2009年起不再统计该数据。
(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全面实施《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7年-2009年)》,在兼顾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强调内涵建设。全市累计投入21.34亿元,市级层面实施了25个大项目、71个子项目,区县层面实施了100余个项目。建设了11个公共卫生重点学科,选拔和培养了30名优秀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和100名优秀青年人才。建立了5家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6个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新增8个专科急救中心、24个医疗急救分站、120辆救护车,完成108家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针对老人、儿童、妇女、农村居民、患病贫困人群等弱势群体实施了10项公益实事项目。
贯彻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结合本市实际,扩展服务内容,形成本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理念得到初步体现。
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实施扩大免疫规划,成功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历史较低水平。实施《上海市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长期规划(2001年-2015年)》,社区慢性病病人管理规模不断扩大,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格局初步形成。加强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市精神卫生中心成为国家级精神卫生区域医疗中心之一,6所区县精神卫生机构纳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加强职业病防治,全市每年职业病发病例数总体平稳。推进第二、三轮建设健康城市行动计划,市民健康意识和行为能力明显提高。加强健康教育规范化管理,建立“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服务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有力、有序、高效地开展了上海世博会的医疗卫生保障。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活动医疗卫生应急保障和11·15特大火灾的应急医疗救援。
(三)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实施了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等一批市级医院改扩建项目和郊区三级医院建设(“5+3+1”) 项目。完成了购置高端医疗设备专项工作,使上海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显著改善,2010年全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19138.92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80.05%;出院人数达251.62 万人次,比2005年增加47.20%。
医疗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制定了一批诊疗科目和专项技术准入标准,强化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医疗质量控制网络覆盖面不断拓展,全市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增加至45个。制定和实施了《上海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强化对医疗机构执业的常态管理。成立了医疗服务监管专职管理部门,组建了市医院综合评价(评审)中心,启动了新一轮医院综合评价(评审)工作。开展临床路径试点。加强血液管理,实施了《上海市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2006-2010年)》,无偿献血比例提高,血液募集量基本满足临床要求。制定了《干部保健医疗服务规范》(DB31/T492-2010),进一步规范了本市干部保健医疗行为。
(四)基层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全市每个街道(乡镇)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区每3-5个居委会或1-2万服务人群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郊区每个中心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一般村保留村卫生室。到2010年底,全市共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738家、村卫生室1476家,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形态布局上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机制逐步转变。以“提高水平、降低费用、规范功能、加强管理”为目标,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不断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医保总额预付制,改革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机制,强化了政府责任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初步构建了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功能得到进一步落实。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巩固合作医疗覆盖面,实现了应保尽保,全市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750元。合理确定各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引导农村居民有序就医。实现合作医疗基金区县统筹,实行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实时报销结算,推动跨区县结算,提高了合作医疗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成立了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加强了中医药发展的综合协调。“十一五”以来,市级财政用于中医药机构的经费投入累计达到22.7亿元。
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名医“三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龙华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曙光医院部市共建研究型中医院等重大项目获批并进入实施阶段,7家中医医院列入全国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32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中医重点项目。浦东新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加强中医药学术传承,建设了一批“名中医工作室”。推进中医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全市8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中医药服务达标单位,50%的区县成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再上台阶,国家中药安全评价中心、教育部中药制剂工程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获批成立并投入建设,产学研合作的技术研发机制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积极推进对外教育和医疗、科技、产业合作等方面的中医药国际化建设,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处落户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