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服务业。充分发挥省市县各级国有投融资平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城市水、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污水行业产业链,扩大中水厂的建设,形成从污水到中水的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国有企业进一步提高水、气的生产、输配、销售以及公交客运的服务质量。大力拓展天然气的使用领域,开发与天然气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推进国有企业参与天然气工程、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等重点工程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建设水平。推动国有的公共设施管理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壮大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国有资本的骨干作用
积极适应“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对外资开放程度加深、竞争加剧的新形势,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大力发展国有资本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产业,发挥好国有资本的骨干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文化产业。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继续推进演出、报刊和出版发行、印刷、广电、广告、影视节目制作与发行、影院建设与经营等文化行业的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行产业化运营。推动国有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依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各级广电传媒集团、各国有演出单位等各类国有文化单位,运用现代技术和经营理念,高起点、高水平地整合国有文化产业资源,通过整理、转化、融合、提升等途径,显著提高国有文化资源、文化企业的包装、设计、传播、推广水平,并通过产业化、商业化运作,逐步形成一条集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完整文化产业链。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多出文化精品,创文化品牌,提升湖北国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旅游产业。以省鄂西圈投、荆门市生态文化旅游集团、黄冈市大别山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国有生态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为依托,着力提升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水平。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和绿色森林旅游。打造特色旅游风情小镇,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促进全省国有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搭建一批高水平的旅游信息平台,加快做大做强国有旅行社和酒店,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企业,提升湖北国有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辐射力。
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湖北国有资本在信息与科技服务、研发与工程咨询、设计、评价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多年积累的优势,推进国有研发、设计、工程咨询评价、信息、科技服务企业进一步市场化、产业化,壮大实力,助推全省经济发展。继续推进国有科研机构转制或企业化改造,推动其更好地面向市场,增强造血功能。已经完成转制的机构,支持其大力拓展业务,提升研发和服务水平。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煤武汉设计研究院、五环化学工程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公司、中技国际工程公司、中船重工系列设计院所等设计龙头企业要努力拓展业务范围,提高重大设计项目中标率,积极拓展境内外市场,提升“湖北设计”的综合实力。
现代商贸物流业。对武汉、十堰、襄阳、宜昌等国有商贸物流企业比较集中的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积极推进国有商贸物流企业的重组并购,进一步扩大现代商贸物流业的经营规模,以资本为纽带,开展跨区域经营,推动龙头企业向大型实体化产业集团转型。支持武汉商联集团等优势企业进行跨区域并购扩张,大力发展百货连锁、物流配送和超市连锁业态,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巨型商业航母;推进武汉商贸控股等一批企业整合冷链物流产业,加快对外扩张步伐,建设实力强大的冷链物流企业;支持武汉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长航集团等企业积极发展国际货运和综合物流业务,建设中部物流聚散区。鼓励国有资本积极进入汉口北等现代物流基地建设领域,以及城市综合体、中央商务区建设领域。推动国有交通运输服务企业积极整合资源,壮大企业实力,提高服务能力,改进服务水平。运用现代经营方式,降低运输成本。依托信息技术,提高交通运输的机动性、便捷性,实现向现代服务产业的转变。
金融服务业。加快国有资本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业务拓展和产品创新,逐步覆盖银行、证券、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担保以及小额贷款等多种业态。进一步发展壮大专业的国有投融资公司,推动其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适度发展金融业务,实现产融结合。结合湖北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规划目标,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制,加快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担保基金,加快发展省中企投资担保公司、省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等一批国有担保公司,不断提高投融资配套增值服务能力。搭建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为湖北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投融资服务。支持和鼓励省长江投、省高新投等投融资平台与平安集团、中信逸百年投资管理公司等开展深度合作,提升湖北产业投资基金、创投基金的规模与水平。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湖北分支机构,以及湖北银行、汉口银行、省农村信用联社等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国有金融服务集群。
(二)优化国有经济的空间布局。
优化国有经济的空间布局,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省本级和武汉、黄石、十堰、襄阳、宜昌、荆州、荆门、孝感等区域中心城市集中,向“两圈一带”战略中的关键节点和特色产业群集中,向重要的工业园区集中,提升国有经济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着力构建各具地方特色国有经济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