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依托中粮集团、中储粮管理总公司、湖北省粮油集团、湖北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等中央和地方国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新项目建设力度,提高绿色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优质良种畜禽繁育及养殖基地产能,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农产品仓储、物流和食品进出口水平,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食品保障。大力推进中粮宜昌200万头屠宰加工及配套冷链物流中心、中粮荆州工业园、中储粮荆州米厂和食用油罐等项目尽快落地和实施。推动省粮油集团、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等地方国有龙头企业整合省内同类资产进行低成本扩张,加快构建农产品存储和加工、贸易网络,并与中粮集团、中储粮总公司开展深度合作,保障资源,壮大实力。支持省农发投、省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武汉市农投公司等涉农国有企业加大农业投资和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
充分利用全省国有企业现有的研发优势、资本优势和湖北的科教优势,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与高校、国有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选准项目,加快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好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推动湖北国有企业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托武汉邮科院、中国电信湖北公司、中国移动湖北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湖北分公司、长飞公司、武汉光迅科技公司、武汉理工光科公司、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武汉)有限公司、中原电子集团等在鄂中央企业,或其分公司、子公司,以及有实力的地方国有信息技术公司,重点发展下一代网络、光通信、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集成电路、物联网、云计算、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产业。推进国有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加快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高端装备制造业。推进南车集团长江车辆有限公司、三环黄石锻压、华中数控、华工科技、烽火科技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将之建设成国内特色突出的重要数控机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发电设备和新能源装备研发及生产基地。依托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江钻股份、武船、中船重工710所等企业发展石油化工、高端船舶、水工、工程机械及海洋工程装备,依托三江航天、中铁十一局、中铁科工、航宇公司等企业,发展轨道交通、轨道施工重型装备及航天装备。
新材料产业。推动三江航天集团以新型材料聚乳酸系列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基化合材料和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推进葛化集团、五环化学工程公司、武汉建材研究院、中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中冶武汉冶建公司等企业加大特种PVC树脂、绿色和高性能混凝土等新材料开发力度,抢占新型合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市场份额。支持武钢集团大力发展环保型钢铁新材料。推动大冶有色、宜化集团等企业积极进入稀土资源和相关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和利用领域。
生物医药产业。推动国有资本向现代中药、现代生物制药、化学料药和制剂,以及传统中药中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骨干企业集中。以八峰药化、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长联来福、安琪酵母、广济药业、远大富驰等企业为主体,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食品、生物环保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医学工程产品、新型医药制剂、现代中药等产品。推进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国有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提升钢铁、石化、火电、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国有企业的节能环保水平;推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中钢武汉安环院、中钢天澄环保科技等一批中央企业,以及凯迪电力等一批地方企业,在湖北投资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园和生产基地,大力研发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提升国有企业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影响力。
新能源产业。积极引进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中国兵装集团、中国风电集团、大唐新能源公司、华润新能源投资公司、国能生物发电集团等中央企业来鄂投资,或与湖北地方企业合资合作,加快湖北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等新能源的生产、智能电网建设和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鼓励湖北地方能源企业和国有制造企业积极进入新能源生产和装备研发领域,尽快形成新的产业板块。
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东风公司及其子公司发展电动轿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产品,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体系。支持三环集团等其他国有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产品,建设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的配套环境。
3.积极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
充分运用国有资本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资源和资本优势,精心布局,加大在关系国计民生、城市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建设力度,发挥好国有资本主导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基础设施建设业。依托省联发投、鄂西圈投、交通投、长江投等省级投融资平台,以及各级政府设立的城投公司等其他国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撬动作用,加大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铁路、地铁、港口、管道、航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重要城市间以轨道、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等为主体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形成综合交通运输大格局,增强国有经济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为营造良好的产业投资环境和提升城市化水平提供基础性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