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的通知

  (六)医疗卫生资源管理体制复杂,全行业属地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北京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隶属关系复杂,中央、市、区(县)三级政府和部队、高校、厂矿企业等均举办医疗机构,卫生资源管理体制复杂,卫生部门的全行业和属地化管理机制尚待完善,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协调、优化配置难度很大。
  三、“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
  (一)卫生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2009年国家启动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加大政府卫生投入,深入研究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新思路,积极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党和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二)首都人口特点对卫生事业提出挑战。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961.2万人,其中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704.5万人。2010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35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7%),全市常住老年人口达24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5%)。我市人口总量及流动人口数急剧增加、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以及大量京外患者专门来京就医,服务人口基数的庞大以及人口快速变化的趋势对卫生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在服务供给总量、服务供给结构等方面给首都卫生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三)经济社会发展将对卫生带来多样需求。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13777.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262元。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也将越来越多。我市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支付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市民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和保障水平提高、收入差距的加大等使得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群众卫生需求将从关注基本保障向更加关注高层面社会保障转变。
  (四)疾病谱的变化要求卫生工作能够及时适应。2010年,全市户籍人口的主要死因顺位前三位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三类死因占死亡人数的73.75%),而传染病仅排在第九位(占死亡人数的0.86%)。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影响程度发生巨大改变,慢性非传染病的致病危险因素不断增加,慢性非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卫生工作必须能够及时调整策略,不断提高和改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来应对疾病谱变化的挑战。
  (五)城市发展对卫生工作提出新要求。北京新确定了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发展新目标要求北京卫生事业发展的远景目标设计要在健康指标、服务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世界城市的建设也将带来更多的国际旅游和来往交流,境内外人口流动规模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世界性的特大型城市运行管理将对公共卫生应急等带来新挑战,卫生事业发展必须按照世界城市建设新目标来规划。近年来,我市城市功能区域规划、产业布局的调整加快推动中心城区人口疏散,重点功能区、城市发展新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要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适应城市发展新方向并提前规划布局。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在“十一五”期间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既面临着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卫生工作、政府财力不断增加的难得机遇,也面对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深层次推进和人民群众需求多样化的挑战。总的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市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加快转变卫生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卫生事业发展大有可为。

第二章 科学确立卫生发展改革战略

  一、坚定卫生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首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转变卫生发展方式,以健康促进为中心,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大力促进健康公平,提高首都卫生事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保持首都卫生事业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建设健康北京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首都市民的健康权益。
  坚持首都定位。从首都功能出发,坚持“大北京、大卫生”理念,充分考虑首都特殊的政治地位和首都医疗卫生资源面向全国服务的特点和趋势,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卫生事业发展道路。
  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卫生发展,统筹政府和市场在卫生事业中作用的发挥,统筹公立医院和民办医院共同发展,统筹卫生事业各方主体利益,确保首都卫生事业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
  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在优先维护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医疗卫生工作效率。
  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把发展速度与改革力度相结合,统筹兼顾社会经济承受能力,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首都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推进中医药全面发展。
  二、确定卫生发展目标
  (一)未来发展总体目标
  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卫生资源布局合理,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战略重点
  建立基于健康危险因素评估与防患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健康促进工作新模式;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高效便捷、有序就医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方便可及、公平高效、服务周到、居民信赖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三)卫生工作主要指标
  表1 “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目标

属性

健康水平

1

平均期望寿命

增长一岁

预期性

2

孕产妇死亡率

<12/10万

约束性

3

婴儿死亡率

<4‰

约束性

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5‰

约束性

5

以上四项健康指标城乡差距

缩小50%

预期性

健康促进

6

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

>80%

预期性

7

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

≤18%

预期性

8

成人平均吸烟率

≤25%

预期性

9

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的中小学校比例

≥70%

约束性

疾病控制

10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

≤350/10万

约束性

11

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三种疾病年龄别死亡率(1/10万)

下降10%

预期性

12

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

遏制快速增长势头

预期性

13

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

≥80%

约束性

14

糖尿病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

≥80%

约束性

15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有效管理治疗率

≥95%

约束性

卫生资源配置

16

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

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约束性

17

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

逐步提高

约束性

18

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30%

约束性

19

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100元

约束性

20

每千常住人口编制床位数

5张

约束性

21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4人

预期性

22

编制病床使用率

≥85%

约束性

医疗保障

23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8%

约束性

24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约束性

2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8%

约束性

26

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

<25%

预期性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