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农惠农政策更加完备,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更为有利。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落实和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持续优化。随着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更加有利,各种资源的配置将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随着农业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将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条件,为我省农业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农业交流合作机会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省农业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为引进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及服务创造有利条件,将有力促进我省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时,为适应农产品出口需要,我省农业生产将进一步提高节本降耗能力,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高质量、高技术、高增值方向转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农村服务业将向便捷化、优质化、标准化、配套化方向迈进,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2.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1)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防洪抗旱工程体系还不够完善。我省19条主要江河,除嫩江、松花江干流、第二松花江进行全面整治外,3000平方公里以下中小河流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尤其是2010年的特大洪水,给全省各类江河堤防、水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22.4%,远低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全省每年受旱面积都在3000-4000万亩,不仅造成粮食减产、农民减收,而且给畜牧业、加工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大量灌排设施老化失修,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只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的60%左右,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科技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70%-80%;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
(2)生态环境仍然脆弱。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15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16.5%。我省西部地区的向海、莫莫格、查干湖等国家级湿地保护区,由于水资源缺乏,湿地面积萎缩,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湿地对环境的调节能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废弃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已经影响到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变化相对较慢。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7.28年,比城镇低2.4年。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普遍服务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尚未形成,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明显。农村资源要素持续外流。农村耕地被占用,资金被抽取,人才被吸走,被征地农民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造成城乡之间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的配置失衡。
(4)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由于粮食生产成本呈刚性上升趋势,粮食价格受市场供求状况制约上升空间有限,种粮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仍面临诸多因素制约,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1985年以来,一直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尽管2010年首次出现农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但是增长基础还不够稳定。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吉林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促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水平,完善农村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坚持 “三化”统筹。把农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认真落实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农业投入,加快资金、技术、人才向农业农村集聚,尽快扭转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局面,促进 “三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坚持 “三动”并举。全面实施、协同推进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以投资夯实农业基础,以项目带动增加投资、集聚要素、提升产业层次,以创新驱动优化农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未来发展新优势。
3.坚持狠抓粮食生产不动摇。立足区域特点和资源比较优势,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政治责任,强化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政府抓粮积极性,实现粮食持续增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4.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民吸纳和应用科技能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5.坚持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在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组织化水平。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实现路径,选择适应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实行多元化、差异化发展,科学有序推进。
(三)发展目标。
1.农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7000万亩以上,2012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00亿斤,2015年力争达到700亿斤;蔬菜产量达到1350万吨;人参产量2.2万吨。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30万吨、115万吨和5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2万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环境监测面积达到5700万亩,产量达到3700万吨。
2.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800亿元;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5000亿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农机总动力达到3100万千瓦;信息网络覆盖行政村比重达到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