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吉政办发〔2012〕13号)
各市 (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 (市)人民政府,省 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为有效解决 “三 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省委、 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及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全面提高 “三农”工作水平,实现了农业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粮食连续增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 期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增长,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阶段性水平,2010年总产达到568.5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十一五”期间平均产量达到532.7亿斤,比“十五”增加71.9亿斤。全省粮食商品率达到80%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大力发展优质畜牧业,加快实施 “粮变肉”工程,通过改良品种、建设牧业小区、加强重大疫病防控、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10年,全省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1454.6万头、293.7万头、305.65万只和3.78亿只。全年肉类总产量240万吨,鲜蛋类总产量95.64万吨,牛奶总产量43.50万吨。深入实施园艺特产业千亿元创业计划,园艺特产业总产值达到707.8亿元。全省蔬菜产量已达1078.75万吨,棚膜经济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全省渔业养殖面积发展到30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6.9万吨。
2.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升。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基本要求,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政府组织推动、技术集成应用、良种良法配套、政策措施支撑,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加强良种培育科研攻关,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选育的超级水稻新品种 “吉粳88号”列入国家主导品种。一大批节本、提质、增效、节能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全省生物防螟、农田灭鼠、测土施肥、种子等离子处理、玉米覆膜滴灌等技术累计推广面积2.78亿亩次。玉米综合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培育科技示范基地330个、科技示范户3万户,辐射带动60万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3%;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172.68万公顷和106.35万公顷;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145万千瓦,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1%。
3.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不断强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技术改造和品牌培育的投入力度。启动实施了产业化集中区建设,全力打造了一批资源配置合理、区域特色鲜明、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集群,打造出大成、皓月、修正、敖东等一批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联结的利益机制,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集群、生产基地配套、利益联结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到2010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2550亿元,是2005年的2.54倍,已成为我省第二大支柱产业。
4.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全省农民通过享受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等政策补贴直接受益466.48亿元。落实中央财政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5年累计落实奖励资金63.8亿元,42个县 (市、区)受益。有效地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重点实施了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和土地深松深翻等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气象为 “三农”服务工作不断推进,粮食主产区年平均人工增雨10亿立方米。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428.74万农村人口及12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提前一年完成了 “十一五”规划任务。积极开展农村泥草房改造,改造农村泥草房59.8万户。实施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改造国有林区棚户区7.55万户,面积377.5万平方米;改造国有林场危旧房8300户,面积41.5万平方米;享受廉租房政策职工4000户,面积20万平方米,林业职工住房问题得到初步改善。开展大规模农村沼气建设,全省推广太阳能采暖房227.5万平方米,建成秸秆气化供气站18处,建沼气池9.3万个,大中型沼气池63个,农村沼气服务网点达到500多个。农网改造深入推进,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实施了 “村村通”工程。4871个自然村新开通广播电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形成。
5.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收入构成更趋多元化。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237.44元,比 “十五”期末增加2973.44元,增长91%。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农业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最大,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受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影响,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较快增长,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日渐增大。
6.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城镇化稳步推进。 “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培训绿证农民10万人,培训新型农民56万人,引导性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00多万人。201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353万人,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全省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54%。进城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断改善,政府和企业不断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及医疗、工伤、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状况不断改善,大批农民逐渐融入城市社会。
7.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实施脱贫计划,贫困人口减少速度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状况不断改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自然村通公路、电、电话、广播电视及行政村有卫生室、有合格卫生员的比例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整体经济水平有所提高,重点县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个别重点贫困县实现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