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市场需求、供给结构和贸易结构都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复苏需要较长的过程,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将有利于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我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要素配置;有利于我省发挥科技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
2.政策环境提供有力支撑。国家着力扩大内需,培育消费热点;继续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就业渠道等。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将有利于我省加快构建“四基地一枢纽”,在调整中加速发展、在升级中拓展空间。同时,国家在推动创新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高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发展后劲。
3.内需增长提供强大动力。2010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967.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7906元,已经进入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内生增长力量强、内需潜力大。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将带动工业产品需求持续增长,为产业升级释放更多空间。同时,推进传统制造业提升改造,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有利于增加对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中间需求,不断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社会总需求规模,从而进一步增强产业升级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4.产业升级的基础日益雄厚。我省位于“两纵两横”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接合部,交通、通信发达,对中部市场和内陆市场辐射力强。“十一五”以来,我省产业配套条件继续优化,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能源、交通等工业发展瓶颈制约缓解,资本供给充裕程度进一步提高,劳动力总量保持相对稳定,具备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利条件。同时,全省上下牢固树立工业强省的理念,推动工业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良好氛围。
二、“十二五”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打造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总目标,深入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升级促进规模壮大,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推动工业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高投入、高排放向高效益、低排放转变,由以价格为主的单一竞争向质量、品牌、服务综合竞争转变,由原材料工业为主向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原材料工业协调发展转变,把湖北建设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至“十二五”期末,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1.规模总量跃上新台阶。全省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力争达到1500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新增2-3个工业增加值过千亿元的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食品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五千亿元,新增有色金属、医药、船舶、钒钛等四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
2.自主创新达到新水平。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1.5%左右,国家认定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共达到10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5家,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
3.产业升级呈现新格局。轻重工业发展更加协调,比重调整到35∶6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过万亿元。工业增加值率比“十一五”期末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32%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5%左右,企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
4.产业竞争能力形成新优势。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新增3-5家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00家以上,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配”中小企业。形成10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市场优势和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率达到85%以上,可比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重点工业产品的品牌影响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工业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3%左右,培育100个国家级品牌和驰名商标。
5.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碳排放强度均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十一五”期末降低30%。
专栏1 “十二五”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要指标(略)
专栏2 千亿元产业接续计划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以高新技术应用和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挖掘发展潜力,在现有8个千亿元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新增有色金属、医药、船舶和钒钛等4个新千亿元产业。
(三)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这个中心环节,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和支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重点技术开发,攻克一批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前沿技术,每年推广应用100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新产品。二是促进传统产业的能级提升。运用电子信息、现代生物、新材料、高效节能及新型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机械、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建筑建材等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产业形态、产品性能发生重大革新,促使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制造业方向发展,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三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明确方向,选好重点,推动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项目,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壮大规模,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跨越发展。四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创新人才,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