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吉政办发〔2012〕11号)
各市 (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 (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吉林省工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九日
吉林省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全省工业扩大总量、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吉林省工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实现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十一五”时期吉林省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心任务,积极探索特色工业化道路,转变发展理念,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省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以来,在促进国企改革、加强投资拉动、推进扩权强县和工业提速增效等战略的推动下,全省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省工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下行压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213.2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5倍,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755.1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2.1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6%,两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在全国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30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12位,居东北地区第一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37.7%增加到2010年的43.8%。在总量不断壮大的同时,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也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量大幅上升。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累计实现利润794.7亿元,比2005年的138.3亿元增长了4.7倍,年均增长41.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89.3%,比2005年提高了129.3个百分点;工业亏损面由 “十一五”初期的20%下降到2010年的9.8%,下降10.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由2005年的114834元/人上升为2010年的264761元/人,年均提高18.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6年的3.1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1.5吨标准煤,下降幅度由2006年的4.11%提高到2010年的12%,五年间累计下降3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为支撑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22%发挥了重要作用。
(2)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调整成效进一步显现。
工业所有制结构得到有效调整。2010年,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为41.3%,比2005年下降了22.6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增加值比重为56.7%,比2005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比重为24.6%,比200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
轻重工业比例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轻工业发展速度快于重工业发展速度,轻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20.2%提高到2010年的27.9%,增加了7.7个百分点。
企业组织结构更加均衡。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百户重点企业完成产值由2005年的2400.3亿元增加到6822.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下降到51.6%,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降至45%,工业对大企业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
(3)产业布局逐步调整,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产业空间布局逐步调整。长吉两市的工业增长极作用进一步突出,两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54%提高到2010年的56%。县域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县及县以下工业企业2010年产值比重达到51%,比2005年高20.5个百分点。此外,全省涌现出一批高速发展的县(市),磐石、前郭、公主岭、扶余等21个县 (市)的工业总产值已超过百亿元,其中磐石的工业总产值2010年达到297.7亿元,县域经济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全省各类特色工业园区81个,已入驻企业累计达到3045户,就业人数超29万人,完成投资2910亿元,建设各类项目达3158个。全省初步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纺织等一批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产业集群,成为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助推器。
行业发展格局有所变化。从2008年开始,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2010年,汽车、农产品加工、石化等三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222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9.2%,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直接拉动全省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此外,电子、医药、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了支柱、优势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4)融资环境明显改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十一五”以来,全省金融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成立了吉林银行,还成功引入了上海浦发银行、韩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目前全省商业银行工业累计贷款余额达到6954.2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3083.9亿元。全省担保体系不断完善,成立了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建立各级信用担保机构115家,累计担保额达898亿元。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初具规模,举办了两次PE走进吉林股权转让大型招商会,全力打造了东北最大的吉林省长春产权交易中心,组织实施 “十、百、千”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私募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同时,创新了仓单质押、票据融资等间接融资方式。金融平台的建立和融资环境的改善,有力地支撑了全省重点项目建设。
(5)工业投资高速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全省工业投资,包括技术改造投资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完成工业投资4935.7亿元,比2005年的825亿元增长了4.98倍;其中2010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665.1亿元,比2005年的487.2亿元增长了4.47倍。2005-2010年,工业投资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5.8%、47.3%、49.4%、50.6%、52.6%、51.3%,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8%、3.4%、4.0%、4.4%、4.7%和3.5%,均呈现不断上升态势。新开工项目逐年增加,相继有一汽PQ35平台、吉林化纤15万吨腈纶纤维、长春轨道客车380公里动车组制造平台等2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
(6)科技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科研创新基础进一步夯实。院校、科研机构众多,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拥有量居全国第6位,在光学、应用化学、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现代中药等研发领域处于前沿地位,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创新规划得到有效落实。“十一五”期间,全省先后实施了技术创新 “双百工程”,开展了 “五个一批”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特别是2009年以来重点实施了 “1155创新能力建设计划”,基础研发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得到了提升。2006年至2010年,全省累计开发新产品5506种,完成新产品产值10789亿元,年均增长19%,新产品产值率一直保持在24%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得到加强。截至2010年,我省拥有省级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87户,工程实验室34户,工程研究中心34户,建立了14个省级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成功组建了汽车、轨道客车产业技术创新合作联盟。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引导,以企业为主导,政府推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