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 “十一五”规划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
“十一五”规划实施环境保护九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513.88亿元。其中,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和燃煤电厂脱硫工程、环境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工程、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程、碧海工程、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工程实施效果显著;启动实施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工程。
“十一五”规划实施生态建设九大重点工程,完成投资334.7亿元。其中: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程超额完成规划任务;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绿色城镇及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启动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体制机制、法规政策、投入、监管能力仍不能满足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和任务的需要,部分工程未能按规划完成,局部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污染物排放总量大,部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我区产业结构以资源型为主,主要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大,排污强度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个别设区城市空气质量、少量河流河段水质未能达到规定标准,部分区域地下水受到污染,特别是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突出且危害在加深,历史遗留环境问题治理难度大。大部分危险废物没有得到安全处置,难降解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污染问题逐渐显现,环境风险在增加。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污染呈加重趋势,土壤污染源多面广,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压力不断加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凸显。
部分地区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我区自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长期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原生植被不断减少,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石漠化扩展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服务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全区石漠化面积237.9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2.81万平方公里。物种及其栖息地遭到损害,一些珍稀物种已濒临灭绝的境地,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海洋生态环境退化趋势仍在加剧。
政策法规体系仍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我区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法规标准、经济政策尚未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不完善,自然保护区缺乏强有力的统一规划和监管。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投资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同期GDP比例仅为1.47%,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资金缺口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
生态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科技支撑不强。我区生态环境监管职能部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且素质不高、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仍较突出,环境监控预警和应急监测能力、环境监察能力、辐射监管能力、环境宣教信息基础能力、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环境监管薄弱。环保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对环境保护支撑不足,产学研结合机制、科技人员培养引进、激励和考评机制不够完善,科研成果产出率低、转化率不高,环保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难以适应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需要。
二、“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加快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多发期。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相互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加强我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有利因素很多。一方面,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把污染减排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做好“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央把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主导思想,即将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西的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八桂大地山青水秀、海碧天蓝、生态优良、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并在相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为我区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添了强大动力;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强化节能减排,推广低碳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保,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富民强桂”的重要着力点,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力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一步统一全区上下的思想,坚定了信心;随着科学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关系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化,环境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良好生态环境是资源、是竞争力的观念逐步树立,人民群众更加关心、支持和参与环境保护,推进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我区的发展;中央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出台《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泛北部湾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地区等多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这多重机遇对我区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十二五”时期我区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经济支撑。
专栏3 “十二五”广西经济发展主要目标情况
|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较快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0%。
工业化加速推进。我区将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工业布局将不断优化。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城镇化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区城镇化率提高到50%。
|
同时也应看到,我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仍然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压力和挑战巨大。我区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仍是我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区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加速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西江经济带“两区一带”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火电、石化、冶金、有色、制浆造纸等产业将继续以一定规模发展,加之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较长过程,对能源资源刚性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矛盾将更加突出,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重化工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和影响不容忽视;“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在继续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的同时,将氨氮、氮氧化物减排作为新的约束性指标,减排指标增加和减排潜力减少,我区面临的持续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形势更为严峻;我区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日趋突出,社会消费转型产生的机动车尾气、废旧电子电器等各类污染物呈上升趋势,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迭加,历史遗留问题与新型环境问题并存,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和难度加大,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的要求还需付出艰苦努力;重化工产业比重增加、核电项目建设运行,突发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将使保障环境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环境风险防范的压力显现;我区地处珠江、长江流域中上游区域,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且陆海与越南交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此外,国际环境关系日趋复杂,特别是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各国利益博弈的焦点,我区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方面也将面临新挑战。
面对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机遇,克难攻坚,切实加大力度,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及林业强区为载体,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和保障生态安全为重点,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实施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推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充分发挥我区“山青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加快建设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生态产业发达、自然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立区、绿色崛起之路,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