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实施“四种模式”(联合校、兼并校、建分校、新建校),着力做强优质学校,转化改造薄弱学校,稳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改造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建立校际协作机制,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缩小城区校际差距,逐步消除择校现象。城市区完成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建立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机制和教师补充机制。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试点,统筹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协调发展。
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做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边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项目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统筹使用各级各类用于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集中财力解决当地义务教育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使义务教育学校尽快达到国家要求的基本办学标准。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重点支持7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且人口稠密地区校舍安全建设。在充分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通过闲置校舍置换、土地开发政策调控和发动社会捐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学校加固改造一所、验收合格一所、安全达标一所。
专栏5: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地方各级财政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在完成重点地区、重点任务加固改造的基础上,对所有存在安全隐患、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提高综合防灾能力,把学校建设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专栏6: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
组织实施好国家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重点支持农村(含县镇)初中学校(含九年一贯制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初中,新建和改扩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生活设施,加快消除“大通铺”、校外租房、学校供餐能力不足等问题,有效满足路途较远学生和农村留守学生寄宿需求,提高农村初中的巩固率和寄宿率。
专栏7: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0-2015年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集中力量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主要支持:一是农村薄弱学校购置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卫等器材;二是县镇学校扩容改造,集中力量解决“大班额”等突出问题;三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及学生食堂等附属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住宿需求;四是为农村薄弱学校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提高信息化水平。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开足开好规定课程。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加强教育科学和教学研究,推行小班教学,加快解决大班额问题。严格执行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严格使用规范汉字。科学安排学生学习、生活、锻炼,确保学生睡眠时间,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教师考核办法,改变分数至上的片面做法,不得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入学和升学依据。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配合,规范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切实把减负贯穿教育教学和校内校外各个方面。
(四)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1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按照属地管理、市(县、区)为主的原则,调整优化布局结构,以城市薄弱高中和农村普通高中为重点,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适度控制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使生均教育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每个县(市)重点改造1-2所普通高中,到2012年,全省每个县(市)都要建成1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研究制定《普通高级中学基本办学标准(试行)》,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各地要适应新课改要求,切实抓好学校校舍和实验室、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卫生与艺术设施的建设与配备工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尽快达到国家和省定的办学标准。
2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主体多元化,在发挥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高中教育领域,采取独立举办、联合举办、股份制办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兴办各种类型的民办高中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普职渗透、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探索普通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鼓励普通高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各自办学特色;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在全省形成一批外语、艺术、体育、科技等特色高中。
3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和教学改革,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全面落实课程方案,逐步构建起重基础、多样化、分层次、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坚持学知结合、知行并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鼓励各学校开设各种选修课,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和完善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