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跨越较大河流、沟槽的渡槽、倒虹吸管和渠堤检修桥梁在确定防洪标准时,充分调查和类比位于统一河流或沟道断面上同级别公路、铁路桥梁的防洪标准及实际使用情况。
6.6.3 水闸
1 水闸布置
1) 水闸宜优先选择地形条件适宜、岸坡稳定、地下水位较低的地点以及地质条件良好的天然挖方地基上,尽量避免采用人工处理地基;
2) 距离已建铁路、公路或其附属桥梁等建筑物不宜太近;
3) 分水闸宜选择在渠线顺直段或渠道弯道凹岸顶点稍偏下游处;节制闸宜选择在渠线顺直、水流平稳、渠床稳定的缓坡渠段上;泄水闸、退水闸、排水闸尽可能布置在地面低洼、靠近溪沟、河流或承泄区处,必要时闸后设陡坡、跌水等联接建筑物和消能防冲设施;
4) 节制闸、分水闸尽量与规划在附近的农桥等渠系建筑物联合布置。
2 水闸技术
1) 节制闸宜采用开敞式,其中心线应与所在渠道的中心线重合,闸孔和渠道过水面积应大致相等,不得过分压缩或加大渠道宽度,闸孔数目(小于8孔)时宜为奇数;
2) 分水闸与渠道的中心线夹角宜为锐角;闸室进口不凸入上级渠道;泄水闸设在渠道一侧,其与渠道的中心线夹角宜取60~90º;排水闸、退水闸中心线宜与渠道中心线重合;
3) 渠道上的水闸闸孔宽度应根据水深、流量、闸门及启闭设备的类型及技术经济条件合理选定;闸孔孔径符合现行《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SL74-95)所规定的闸门孔口尺寸系列标准;
4) 位于沉沙池位置的泄水或退水闸底板应与沉沙池底板高程齐平;
5) 闸室与渠道两岸的连接应能保证岸坡稳定,水闸进、出水流条件平稳,过流能力大、闸后消能防冲和侧向防渗效果;
6) 渠道水闸应因地制宜选用浆砌块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合理选择各部位不同材料的强度、抗渗和抗冻标号,水闸各部位的材料最低强度标号满足(SL265-2001) 规范的有关规定;
7) 泄水闸设计流量不小于渠道设计流量,水力计算分淹没出流或自由出流两种情况进行;
8) 提高水闸抗渗稳定性的主要措施是增加防渗长度和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
6.6.4 渡槽
1 渡槽布置
1) 渡槽布置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和减少因永久占地、临时占地、挖填弃渣、植被破坏等造成的环境影响,使槽址区原有自然环境少破坏、易恢复,治理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投资较小;
2) 槽身轴线宜为直线,并且宜与河道主流或主沟道方向正交。矩形断面槽身应大于6~10倍槽底宽;大型渡槽宜通过模型试验确定。
3) 长度不大的渡槽宜采用同一类型的单跨或多跨结构形式,槽址条件复杂且槽身较长的渡槽,可选用2~3种跨度和两种以上支承结构型式,但变化不宜过多;
4) 跨越通航河流、铁路、公路的渡槽,槽下净空符合相关部门行业标准关于建筑限界的规定;
5) 渡槽地基基础的设计应保证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及耐久性,寒冷地区渡槽基础设计遵守《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SL211-98)的规定。
2 渡槽技术规程
1) 渡槽使用的圬工建筑材料最低强度等级符合以下规定:
表6.6.4-1 槽身材料最低强度等级
材料名称
| 渡槽级别
|
1
| 2,3
| 4,5
|
混凝土
| C30
| C25
| C20
|
石料
| Mpa250
| Mpa250
| Mpa250
|
浆砌石砂浆
| M75
| M75
| M50
|
表6.6.4-2 拱圈材料最低强度等级
| 渡槽级别
|
1
| 2,3
| 4,5
|
混凝土
| C30
| C25
| C20
|
石料
| Mpa300
| Mpa300
| Mpa300
|
浆砌石砂浆
| M75
| M75
| M50
|
表6.6.4-3 排架、槽墩与槽台材料最低强度等级
材料名称
| 结构名称
| 渡槽级别
|
1
| 2,3
| 4,5
|
混凝土
| 排架
| C25
| C20
| C15
|
墩帽
| C30
| C25
| C20
|
墩身
| C20
| C15
| C15
|
石料
| 墩台
| Mpa250
| Mpa250
| Mpa250
|
砌筑砂浆
| M50
| M50
| M50
|
2) 梁式渡槽槽身根据其纵向支承型式分节,简支梁式渡槽常用跨度为8~15m,双悬臂梁式槽身每节长度为25~40m;槽高(槽身距地面高度)较大、地基较好或基础施工困难时,宜选用较大跨度;槽高不大或地基较差时以采用较小跨度为宜。
3) 槽身与进出口段连接处、梁式渡槽各节之间及拱式渡槽相对变形较大位置,均应设伸缩缝和缝间止水。
4) 矩形槽身深宽比宜采用0.6~0.8。
5) U形槽身横断面深宽比宜选用0.7~0.9。槽壁顶端占槽身横断面的15%~18%为宜。
6) 渡槽下部支承结构采用排架
A 排架的适宜高度:单片排架为10~25m,双排架为15~35m;A字形排架只在顺槽向或横槽向的一个方向上布置成A字形;
B 跨越河流的渡槽或者位于河道主流部分的下部结构宜采用重力墩;
C 排架柱底部与基础或者重力墩之间宜采用固端连接或铰接方式;
D 当墩高为8~15m时宜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实体重力墩,墩高15~40m时宜采用空心重力墩;
7) 跨连拱渡槽每隔3~5个槽墩设一加强墩,加强墩能安全地承受来自任一侧渡槽传来的单向推力和力矩,加强墩宜为重力式、柱式和桁架式。
8) 多跨连拱渡槽中间墩的墩顶最小宽度:当槽墩两侧拱跨为对称布置时,混凝土墩可为拱跨的1/15~1/25,砌石墩可为拱跨的1/10~1/20,其比值随拱跨增大而减小,且不得小于800mm;当槽墩两侧拱跨为不对称布置时,应调整槽墩两侧拱脚高程及两侧拱的矢跨比,以改善墩体受力条件及满足地基的稳定和强度要求。
9) 进、出口段底部和两侧布置防渗、防漏和完善的排水系统。
10) 进、出口应与上、下游渠道平顺连接,避免急转弯。
6.6.5 倒虹吸
1 倒虹吸布置
1) 渠道跨越山谷、河流、渠沟、洼地、道路时,如允许较大的水头损失且与其它跨越或绕道型式的建筑物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选用倒虹吸管;
2) 倒虹吸管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宜为直线,并宜与河流、渠沟、道路中心线正交;倒虹吸管宜设在两岸坡度较缓、沟底地形较平坦处,避免通过可能产生滑坡、崩塌及其它地质条件不良的地段;
3) 倒虹吸管可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跨越河流、渠沟、道路等具体情况,选用地埋式(含露天式)或桥式布置;
4) 地形较缓时倒虹吸管可随地面敷设,当出现反坡时在管道凸起的最高点上设排气孔;岸坡较陡、风化层较厚或与道路、渠沟交叉高差较小的倒虹进、出口宜采用竖井式;
5) 跨越河流或深谷的管道段宜选用桥式布置,即在深槽部位建桥敷设管道,适应防洪通航要求并减小管道承压水头,管长和管道水头损失。
2 倒虹吸的技术规程
1) 倒虹吸管横断面宜优先采用受力条件和水力条件较好的圆形断面;
2) 倒虹吸管设计流量较小时采用单管,设计流量较大时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双管或多管,有输沙、检修或安全要求的宜取双管或多管;
3) 倒虹吸管进、出口段尽可能布置在挖方地段上,进口前、出口后应设渐变段与渠道平顺联接;进口渐变段长度取上游渠道设计水深的3~5倍,出口渐变段长度取下游渠道设计水深的4~6倍;
4) 倒虹吸管的管内流速根据允许的水头损失值和管内不淤的允许流速值选取;管内平均流速宜为1.5m/s~2.5m/s;
5) 混凝土倒吸虹管应根据建筑物级别和荷载综合确定管径和管壁厚度。
表6.6.5-1 预应力混凝土管的管径与管壁厚度参考表
管径(mm)
| 600
| 800
| 1000
| 1200
| 1400
| 2000
|
管壁厚(mm)
| 55
| 60
| 70
| 80
| 90
| 130
|
6) 当倒虹吸管在耐腐蚀、耐冰冻、抗高温等方面有特殊要求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宜选用玻璃钢管;
7) 1~3级倒虹吸管的镇墩宜采用混凝土结构,其强度标号不低于R150;对4级和4级以下倒虹吸管的镇墩,允许采用浆砌块石和混凝土的混合结构,寒冷地区镇墩的底部应深埋至冻土线以下,并规定混凝土的抗冻标号;
8) 连续式管座常用于钢筋混凝土倒虹吸管,管座宜落座在良好地基上,其垫座包角宜采用2α=90°~135°;管径较小、地基又比较坚固稳定的倒虹吸管可直接铺设在素土平基或弧形土基上;
9) 倒虹吸管镇墩或其他支承结构,宜修建在岩基上并对岩基中的不良地质现象(如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裂隙密集地带、岩溶溶洞等)予以加固处理。
6.6.6 涵洞
1 涵洞布置
1) 同一座涵洞宜采用同一断面型式,过流能力相近时优先选用孔径较大的单孔矩形涵洞;当流量较大或涵洞高度受限时则可设置多孔涵洞,多孔涵洞采取两孔一联或三孔一联布置,联与联之间宜设置沉降缝分开,缝中设置止水;
2) 设计与铁路或四级以上等级公路交叉的涵洞时,执行与其行业相关规范的规定;
3) 涵洞轴线位置符合下列条件:
A 有利于选择涵洞流态和型式,有利于涵洞进出口水流顺畅、不发生涡流、壅水、滞流、冲刷或淤积等不良水流现象,有利于交通通畅;
B 渠涵与渠道中心线应一致,选择在渠线顺直、水流平稳的渠段上,涵洞进出口与渠道平顺连接;
C 渠下涵的轴线宜为直线并与所交叉渠道的中心线垂直,而连接山区河沟坡陡水急、洪水较猛、厉时短暂的渠下涵轴线尽量符合河沟水流方向。
2 涵洞技术规程
1) 渠涵洞身段的纵坡不小于该段渠道的纵坡,涵洞底部高程满足水面衔接要求,过涵总水头损失应符合渠道设计要求;
2) 渠下涵洞底部高程等于或接近所在沟溪的底部高程,纵坡等于或稍大于所在沟溪纵坡,但不宜大于5%或增加防滑措施;
3) 渠涵应优先选用无压流态,避免采用急坡、长洞;
4) 涵洞横断面型式根据涵洞功能、工作特点、流态、过流能力、填土高度、当地材料和施工方法等条件综合比较决定;
5) 渠下涵的洞顶填土高度宜大于1.0m,或涵顶低于渠道防渗层不小于0.5m;
6) 灌溉渠道上的涵洞按渠道设计流量设计,加大流量校核;排水沟道上的涵洞按其设计流量设计;
7) 除岩石、砾石、粗沙地基外,涵洞基础应埋置到冻土线以下不小于0.25m处,且在任何情况下埋深均不小于1.0m;
8) 涵洞基础应不受冲刷,不设底板的涵洞底部宜采取铺底保护措施;铺底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砌筑,厚度不小于为30cm;
9) 寒冷冻胀土地区的涵洞洞身段的基础埋深,当地基承载力足够时主要依据冰冻深度确定:在距离洞口2m范围内不小于当地冻土深度,2~10m范围内不小于0.6倍~0.7倍的冻土深度,距离洞口大于10m的洞身段则不考虑冻土深度要求;
10) 交通涵洞及流速较大的涵洞的两端设置醒目的限制通行的车辆吨位或安全警示标志牌,杜绝伤亡事故。
6.6.7 农桥
1 农桥选在渠道顺直稳定、水流平缓、两岸地质条件良好的渠段上,以保证工程安全;
2 附近有节制闸、涵洞、渡槽等渠系建筑物时,应尽量采取联合布置的型式;
3 农桥兼顾因地制宜、便于施工、就地取材和利于养护等因素,根据所在道路的性质和功能要求,按照“适用、安全、经济、与周围环境协调、造型美观”的原则进行建设;
4 农桥采用标准化跨径,桥梁全长与所跨沟渠、河道宽度相适应;
5 农桥宜采用技术成熟、容易施工、经济实用的桥型,一般修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基础承载力满足要求时可修建拱桥;
6 农桥的载重能力不超过下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