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保障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继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收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的比例,提高其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收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的比例,逐步试点在本市中职毕业的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就读高职的政策。
3.提高校园安全保障水平。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其他防灾避险安全要求。加强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出台《上海市学校安全保卫工作条例》和《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管理基本要求》。加大安全管理投入,不断提高学校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学校发展提供安全环境。
4.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在巩固免费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前儿童资助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加大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开展普通高校学生资助绩效评估,完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资助政策,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5.保障残障儿童的受教育权益。完善普通幼儿园、中小学残障学生随班就读体制,促进残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的融合。推进新一轮特殊学校建设改造工程,实现特殊教育机构中残障学生教育与康复的有机整合。推进医教结合试验,加强残障儿童早期诊断、综合干预的运行机制,让残障学生在理解、关爱中发展。
6.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完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资助制度,逐步将支持经费纳入市和区(县)教育财政预算。建立民办学校教师同等权益保障机制,保障民办学校教师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权利。加大对以招收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补贴力度。
(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支持。
立足于全体学生,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创新人才培养在学校教育各学段间有序衔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创新意识培养和创造潜能开发的机会,使广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普遍提高、创新潜质突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关注中小学生的潜能发展,在课程设置、教学途径、学习管理与评价办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新模式。在普通高中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学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加大优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建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普基地与中小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机制。
2.建设创新实验学生虚拟体验中心。建设创新实验学生虚拟体验中心和虚拟实验应用服务平台,为全市在校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竞赛活动提供平台。按学科创建虚拟实验室系统,向全市中小学、中职和高等院校开放。
3.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确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创新内涵发展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作用,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探索区域性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机制和运作模式。
4.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通过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促进课程改革,创设新型教学模式,实施中小学生电子书包等试点项目,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学习,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5.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探索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的办法,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强化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推动建设体现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考试管理工作体系。
(三)探索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改革试验,增强教育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
加强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互动,主动适应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进步对教育的新需求,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培训同步规划机制,增强教育的适应性。
1.探索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分担建设机制,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共建共管的办学体制,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地方政府支持教育、产业反哺教育的有效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融入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和开设新专业,推进学科专业和产业的有机对接。继续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开展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及结构调整,合并或停办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
3.强化高等学校知识服务功能。依托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建设一批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的高等学校知识服务平台。优化知识服务体制机制,建立高等学校知识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大学科技园区的孵化功能,进一步推动校区、园区和城区“三区联动”。
(四)探索终身学习新机制改革试验,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引导每个市民树立和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各级各类教育互相衔接沟通的机制,使全社会的教育与学习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促进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共同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