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2.完善校外教育体系。统筹布局全市青少年实践活动基地,建设50个学生社区工作指导站和10个示范性职业体验基地,建立50个面向社区开放的学校素质教育综合基地和50个校外教育活动示范基地,规范农村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总结世博会志愿者成功经验,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打造志愿者文化,成立志愿服务基地,建立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整合全市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和转介机制。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推动大中小学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机构全面达标,实现所有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标准,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加强中小学“温馨教室”建设,建设100个“温馨教室”示范点。

  4.强化文化育人作用。建设上海市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学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建立上海高校校史馆、档案馆联盟。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支持校园原创文化产品,组织“文化志愿者”巡演,精心打造“院士一课”等系列网上课堂,形成上海文化育人品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推进“上海青少年人文经典读书工程”,广泛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推进艺术教育文教联盟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生艺术团队。

  5.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建立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提升教育舆情汇集研判水平,有效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制定《“易班”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着力推进“易班”建设。利用大学生喜欢的网络形式,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开展优秀校园网评选,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6.促进德育教师专业发展。建立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构建教师人文素养培育资源平台。建立德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制度,建设一批德育名师工作室。建立健全符合德育教师队伍特点的评价、激励机制,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双重待遇和双线晋升政策。实施德育中青年教师“阳光计划”,培养专家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7.加大德育资源统筹力度。加强德育讲师团、社会教育志愿者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上海学校德育智库和专项研究团队,形成专家指导、政府督导的德育工作保障体系。推出学校德育理论研究和学生发展报告等一批研究成果,打造德育名刊名坛。促进家校合作,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与配套网络资源建设,培养优秀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和志愿者,建设一批覆盖全市的优秀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示范基地,形成社会育人合力。

  (二)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多样、优质发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科学性,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优质化,推动高中教育特色化和多样化,为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奠定坚实基础。

  1.调整学校布局结构。配合郊区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新建约710所公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在公建配套覆盖不到但入学矛盾突出的区域增建约150所中小学、幼儿园,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协调的学校布局结构。在200所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达标建设,完成3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扩建、迁建,新建一批学前特殊教育班,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2.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学前教育“三百计划”,加大学前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逐步提高托幼机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资助力度。编制上海市学前教育机构保教服务标准,定期对各类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健全民办三级幼儿园与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看护点审批制度,妥善解决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与看护的难题。

  3.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的辐射力度,探索多样化的城郊对口支援制度,完善优质教育机构托管薄弱学校的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区(县)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进行监测和督导评估,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经费、师资数量及结构等方面的均衡配置。推进义务教育骨干校长和教师在区(县)内合理流动。

  4.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发展。制订并完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指导意见。以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抓手,以创新课程内容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推进高中学校内涵发展。积极探索普职融合的高中办学多样化模式,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沟通与发展的新渠道。

  5.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强化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指导作用,提高“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实施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建立区域内特色课程校际分享保障机制。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引导学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全面增强学生体质。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继续有效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培育示范课程、精品课程。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体教结合,构建布局合理的大、中、小学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推进医教结合,完善“医生进校园”机制,建立学校卫生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设立学生体质监测中心,促进学生体质监测的专业化、标准化。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