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度。进一步健全职业标准,规范证书管理,提高鉴定的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建立培养、培训、考核与就业待遇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全面融通和紧密衔接。鼓励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支持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到2015年,力争所有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都能对毕业生进行技能鉴定,对鉴定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
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载体,改进方法,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推进德育课程改革,加强班主任工作,深入开展以诚信、敬业、合作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重视发挥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工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营造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五)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增强服务现代农业能力。
加快推进农村、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农业类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创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增强服务现代农业能力。到2015年,创建5-10个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扶持建设50个县级职教中心,重点扶持5所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使其成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示范校;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办好30个涉农专业点。各地要依据所在区域农业资源和产业特色,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基地建设,重点扶持与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酿酒原料、果蔬、现代制种等农产品加工业以及良种繁育、规模化养殖、农村服务业等产业相关的特色专业,培养农业、农村急需人才和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增强服务现代农业能力。
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培训。大力推进各类社会培训,多形式开展面向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预备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建立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互动协作机制,加强“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健全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技推广服务站、农村中小学校、“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基础,有效覆盖县、乡、村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培训网络。加强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农民创业培训计划”、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扶贫“雨露计划”等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完成500万人次培训任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少数民族地区、庆阳革命老区、河西特困移民区及58个国扶县为重点,开展贫困地区“两后生”免费职业教育与培训,每年完成学历性技能培训“两后生”6万人,引导“两后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尽快实现稳定就业和家庭脱贫致富目标。
(六)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促进中职教育均衡发展。
努力扩大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将高中阶段学生新增数量主要投入职业教育,提高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巩固发展与东部省市及省内发达地区联合办学办班,扩大招生规模;推广四川省面向本省藏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9+3”免费模式,在省内条件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办一批中职民族班,招收民族地区初中优秀毕业生;加大对民族地区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并减免学费、杂费和住宿等费用。
加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结合国家扶持民族地区具体政策,大力加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基础能力;围绕草食畜牧业、藏医药、高原草原旅游、文化风情旅游、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等民族特色产业,加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大力发展面向本地区特色产业和民族文化艺术的专业;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通过专业援建、教师支教、干部支援、内地培训等措施,帮助受援地区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办好1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扶持建设2所民族职业教育学校。
重点扶持2-3所中等职业教育民族特色学校改革发展。制定规范性指导文件和扶持政策,支持民族特色学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重点加强民族特色专业建设,体现鲜明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艺术特点;构建具有鲜明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搭建学做一体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技能教学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