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省直部门所属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支持各市州参照省属部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办法,将其他部门主管学校划转当地教育部门统一管理,优化部门分工,增强统筹能力。支持市县打破部门、行业、学校类型界限,采取“整体合并”、“联合共建”、“改建撤销”等方式,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在5年内重组一批招生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低的薄弱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围绕优势学校、优势专业,按照行政主导、自愿合作、专业相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业相通的原则组建多形式的职教集团,以组团发展带动全面发展。完善集团化办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提高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质量和层次,继续扩大与东部地区的联合招生和联合办学,加强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探索组建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职教集团,推进集团化办学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到2015年,以专业为纽带,以高等职业院校为引领,新建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2家省级职业教育集团,提升甘肃省卫生职业教育集团、机电职业教育集团、“两后生”职业教育集团的总体办学水平;提高区域性职教集团的质量层次,力争新建甘南、临夏2个职教集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高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能力。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加快制定全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和校企一体实施方案,探索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遴选部分学校与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校企之间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就业指导以及师资培养、课程教材开发、产品研发、工艺技术服务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密切合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二)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基础能力。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通过新建、改扩建、资源整合等方式,加强不达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实施的第二期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重点加强校舍等基本建设,添置紧缺、关键的教学仪器设备。通过5年努力,使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校园面积、校舍面积、图书和仪器设备值逐年增长,校园环境、教学基本条件显著改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80%以上的学校达到国家标准。
加强示范校建设。以国家级示范校建设为龙头,加强国家、省、市三级重点学校建设,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共享资源、合作办班、设立分校、组建集团等形式,促进薄弱学校加快发展。加强示范校、优质校的遴选和培育,优先支持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质量高的职业学校,重点支持主要招收农村学生的职业学校、积极对口支援农村的城市职业学校以及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各类就业培训的职业学校。到2015年,重点建成20-25所规模大、实力强、质量高、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按照实用性、系统性、配套性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训设施设备配备,逐步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优先建设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实训基地,集中力量建设好紧缺人才培养专业实训基地,逐步形成学校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与公共实训基地功能互补,专业性实训基地与综合性实训基地协调配套的基地网络体系,保证专业课程实训无空白。完善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税收、融资政策,构建保障实训基地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校企双方共建共享、合作双赢的实训基地发展模式。促进校内基地工厂化、车间化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到2015年,对应重大产业和关键行业,建设10个具备实训、鉴定、生产、服务、技术推广和实训示范等多种功能,装备一流,可以跨区域合作,高职与中职共享的省级实训中心,重点新建和扩建50个专业实习实训室(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水平和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力。
重视加强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教学平台建设及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改造建设一批数字化教室,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和潜力。以加强技能人才供给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衔接为导向,整合人才供需信息资源,加强全省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国家、省、市、县、学校五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完善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开启职业生涯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