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办学条件相对薄弱。
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校舍紧张,实验实训设施设备陈旧短缺。2010年,全省生均校舍面积仅为11.2平方米,低于教育部生均20平方米的标准,生均实验实训设备值为2074元,也低于教育部生均设备值3000元的标准。
3.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教师队伍结构严重失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整体素质亟待提升。2010年,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30%;“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12.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1个百分点。同时,教师总量仍然不足,生师比偏高,专任教师生师比23∶1,低于教育部生师比20∶1的标准。
4.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入,学校与市场、企业的联系不紧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缺乏实质性合作。多数学校还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专业,专业设置重复、教材更新缓慢,实习实训环节薄弱,突出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
5.区域发展不平衡。
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较大,经济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办学条件较好,教育教学质量较高,而农村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同时职业教育的校际差距也比较明显,严重影响了全省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6.管理体制与办学机制不健全。
部门行业办学、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学校数量偏多,校均规模偏小,职业教育资源、资金分散,政府统筹乏力,办学效益不高;办学机制不活,没有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大合力。
(三)发展机遇。
国家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重大任务,进一步指明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全国职业教育也进入了从规模扩张到全面提高质量的转折期。依托国家政策支持,汲取全国先进经验,着力凝聚后发优势,将为我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家先后出台了支持藏区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进一步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重大政策措施。我省将围绕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生态文明省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的目标,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形成规模化、集聚化和特色化产业发展格局,打造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有色化工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任务,对技能型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西部教育强省,紧扣服务宗旨,突出就业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眼于服务经济转型跨越,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着眼于人民群众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大幅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市场针对性和社会吸引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甘肃实现跨越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统筹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使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形成省内与省外联合培养、城市与农村互动、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与培训并举的一体化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