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攀枝花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攀府发〔2010〕2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攀枝花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2010年7月7日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七月十二日
攀枝花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攀枝花市委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市的决定》(攀委发〔2007〕18号)精神,全面推进攀枝花生态市建设,确保实现2020年建成生态市的目标,根据《攀枝花生态市建设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和“四个倾力打造”战略,紧扣发展和为民主题,以建设生态攀枝花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以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为切入点,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规律,融合攀枝花历史、经济、文化、环境特点,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自下而上、逐年落实”原则,着力建设生态经济体系、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能力支撑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促进攀枝花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一)全市目标
到2020年,全市各县(区)达到国家生态县(区)建设标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市建设目标。
(二)县(区)目标
1.东区2015年达到省级生态区考核指标要求,2018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区考核指标要求。
2.西区2016年达到省级生态区考核指标要求,2018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区考核指标要求。
3.仁和区2012年达到省级生态区考核指标要求,2016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区考核指标要求。
4.米易县2012年达到省级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2015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
5.盐边县2012年达到省级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2017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
三区两县所辖80%乡镇达到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指标要求。
三、实施步骤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0年前):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专项工作组,编制完成《攀枝花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召开生态市建设动员大会,全面启动生态市建设;各专项工作组和各县(区)政府分别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和生态县(区)创建工作方案;市生态办、各专项工作组及相关部门建立生态市建设管理、考核激励、资金保障等机制。
(二)达标建设阶段(2011~2018年):生态市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项目稳步实施,以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生态经济体系、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建设能力保障体系等“一区、两基地、六体系”为基本架构的规划任务顺利推进,传统产业实现生态升级,循环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各阶段约束性指标、参考性指标全面实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生态市建设基本达标。
(三)优化提高阶段(2019~2020年):对照生态市建设各项指标进行优化提高,通过生态市考核验收并获命名。进一步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结构、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社会管理体系,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攀枝花全面建成。
四、主要任务
(一)落实生态功能区保护对策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严格执行分区控制性规划,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一是对优化开发区坚持“优化整合、率先发展”,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创造宜居环境。二是对重点开发区坚持“发挥潜力、快速发展”,夯实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对限制开发区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重点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阳光生态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四是对禁止开发区坚持“严格保护、科学控制”,防止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禁止不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二)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开展低碳经济试点为抓手,以打造示范企业、环境友好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延伸钒钛、钢铁、能源、化工、矿业、机械加工等产业链,发挥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集群优势,优化行业内部循环机制,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水平,建设经济效益最佳、资源能源消耗最低、污染排放量最小的生态工业。二是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合理统筹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三者关系,以建设特色水果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烤烟基地、畜牧水产基地、优质林业生物基地等为着力点,强化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延伸农业循环产业链,加快建设以生态观光农业、种养立体循环农业等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三是提高三产发展水平。以打造中心城区,红格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二滩东方山水养生中心,米易、盐边休闲旅游县城、红格旅游集镇,米易-盐边大众休闲版块、格萨拉-百灵山生态观光版块、仁和阳光果乡版块等“一座花城、两大精品、三座风情小城镇、三个延伸板块”为主要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冬季旅游天堂(SUN)、体育训练基地(SPORT)、东方养生中心(SPRIT)、多彩生态田园(SCENERY)、四季风情花城(STYLE)等“5S”产品,加快发展阳光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夯实三产基础,壮大三产实力,提升三产水平,稳步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三)推进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严格矿山开采准入条件,从划分鼓励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入手进一步优化矿山开发布局,从经营规模、产品档次和开采技术入手进一步优化矿业结构,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以采空区、矸石堆场、尾矿库、弃渣场等生态恢复为重点,采取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多种形式重建矿山生态系统。二是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盘活存量土地资源,进一步发挥土地资源对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三是加强水环境保护。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着力点,统筹处理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水资源开发过程中流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建立健全与现代城市发展需要相配套的安全供水、污水收集、处理与达标排放的水利用良性系统。四是利用好生物资源。以保护森林生态、湿地生态和防治外来生物入侵为重点,在推动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同时确保不危害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安全。
(四)推进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一是强化环境保护。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以工业污染防治为主线,以主要污染物减排为重点,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为目的,以优化环境监管模式、提升环境服务质量为手段,着力推动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控制管理,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和数字化。二是保护农村生态。以生态细胞工程创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载体,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全面改善我市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三是搞好旅游环境监管。在开发地质遗迹、生态阳光、江河峡谷、森林湿地等旅游资源的同时要通过强化旅游项目环境监管、景观控制管理等措施防止自然风景人工化、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确保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抓好生态治理。以林业、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为载体,营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着力抓好关键部位生态林建设,绿化宜林荒山荒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生态保护建设,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改善治理区域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
(五)推进生态人居体系建设。一是建设组团式城镇集群。以优化城镇体系与功能布局为切入点,紧扣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重点发展成昆铁路、西攀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形成城市干道相连、生态绿地分隔的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城区互动、主发展轴与次发展轴辉映的组团式城镇布局。二是建设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通过打造森林城市、布设公园绿地、营造亲水风景链、实施屋顶绿化等措施,构筑人居环境安全、优美、舒适的生态山水城市。三是加快细胞工程建设。以弘扬生态文明为着眼点,通过打造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小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细胞工程,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推行绿色消费模式,培养良好生态意识。
(六)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一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宣传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推行绿色生产服务方式和消费模式,以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和消费观引导消费者优先选用环境标志认证产品,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二是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弘扬攀枝花特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结晶,深度挖掘“苏铁文化、笮山文化、迷易文化、苴却文化、大工业文化”内涵,以文化娱乐、工艺美术、生态旅游、动漫游戏、会展经济、创意设计、影视演艺、中介服务等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优势文化产业。三是提升区域影响力。以攀枝花中心图书馆、攀枝花大剧院、攀枝花博物馆为标志,以图书音像制品物流中心、工艺美术品交易中心、民俗文化产品交易中心为载体,着力提升攀枝花在川滇毗邻地区的文化影响力。
(七)推进生态建设能力保障体系建设。一是构建组织保障。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推动生态市建设,设立常设机构,保障工作运转,使生态市建设工作步入长期化、常态化轨道,从政策研究、行政决策、行政引导、行政组织、绩效监督等入手,加强人力开发、社会发展和技术保障等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系,建立和完善服务于攀枝花生态市建设的决策支持和调控系统。二是构建科技保障。强化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能力,设立专家组,构建专家支撑体系,积极参与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服务业发展模式和生态景观等研究,以高效的资源利用体系和生态循环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构筑科技支撑。三是构筑资金保障。完善生态建设政策体系,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搭建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参与,把政府投资、市场融资和社会投资结合起来,以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为生态市建设构筑资金保障。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大力推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分工合作、责任单位具体落实、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市建设联动机制。实行专项工作责任制。设立9个专项工作组,由牵头部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具体工作方案,出台具体措施,确保责任落实,统筹协调推进生态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形成牵头单位组织实施、协作部门通力合作、责任部门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顺利推动生态市建设。
(二)强化督查,全面落实。实行目标责任制。把生态市建设任务逐项分解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实行督查制。成立督查工作组,由市级领导担任组长,适时抽调专人对生态市建设工作开展督查督办,定期检查,定期通报。实行问责制。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是生态市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把生态市建设工作纳入党政一把手主要工作目标考核,确保“认识、责任、措施、投入、管理”五到位,实行年度考核并严肃追究责任。实行重点项目定期通报制。对重点项目由专人跟踪,督促建设进度,实行定期通报,确保如期推进。实行曝光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对给生态建设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的要坚决予以曝光。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攀枝花打造生态工业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了解。围绕生态市建设工作,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广泛发挥民间组织力量,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努力构筑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生态建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