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京政发[2011]62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附件: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环境与要求
一、过去五年的成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面临形势与要求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第三部分 构筑优质公平的服务格局
一、优先发展公共教育服务
二、积极加强公共就业服务
三、大力扩展社会保障服务
四、提升居民健康服务水平
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六、增强公共安全服务能力
第四部分 构建便利生活的服务网络
一、打造以社区为单元的便民生活服务圈
二、有序疏解中心城区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三、提升新城和产业功能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四、改善薄弱地区社会公共服务落后状况
五、构建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区和集聚区
第五部分 塑造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
一、深入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分类管理
二、创新社会公共服务投融资模式
三、加快社会公共服务重点领域体制改革
四、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监测和信息公开
五、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制度和政策
第六部分 为服务惠及人民提供保障
一、健全政府投入保障机制
二、制定实施专项建设规划
三、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评估
序言
社会公共服务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福祉,其供给规模和服务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不断扩展和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推动发展改革成果共享的重要体现,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提升首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推动首都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为市民高质量生活提供更好的社会公共服务为核心,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本市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取向,是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推进未来五年本市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和改革的综合性、指导性文件,是本市各级政府及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责、制定实施各项社会政策、编制年度社会公共服务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涉及的社会公共服务,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等服务。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专栏1: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政府为满足民众生存权和发展权,运用法定权力和公共资源,面向全体公民或某一类社会群体,组织协调或直接提供的以共同享有为特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根据公益性和经营性程度不同,公共服务可分为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后者又可分为准基本公共服务和经营性公共服务。
社会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领域中的公共服务,是以满足公众基本需求为主要目的、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以公共资源为主要支撑、以公共管理为主要手段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公共文化、公共体育、公共安全等。
第一部分 发展环境与要求
一、过去五年的成果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作为重要的施政战略和基本政策取向,创新发展理念,加强战略规划,完善社会政策,持续加大投入,面向社区、面向乡村、面向市民,着力扩大社会公共服务,有效满足市民需求。五年来,全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民生问题得到显著改善,广大市民从发展和改革成果中得到了更多实惠,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一)社会公共服务总体水平显著提升。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服务资源人均拥有量和保障水平全国领先,一些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2001年增加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十五”末提高7%。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广泛开展,人均期望寿命80.81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和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机构实有床位数分别比2005年增长42.5%、17.5%。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北京电视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相继落成,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累计发放社保卡825万张,1779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持卡实时结算。养老机构床位由“十五”末的3万张增加到7万张。市消防教育训练基地,1个市级、6个区(县)级消防指挥中心和34座消防站相继建成,三级消防体系初步形成。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
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公平享有和统筹发展理念,加快服务资源城乡一体化配置,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覆盖城乡的民生工程,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累计在10个远郊区(县)创办24所名校分校。完成330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全市总诊疗比重达到30%以上。建成166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完成1276个城市社区服务站建设,实现城市社区服务站全覆盖,四级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专栏2: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的,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旨在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公共服务,是一定阶段公共服务应该覆盖的最小范围和边界。基本公共服务内涵丰富,涉及内容广、领域宽,主要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安全、住房等领域的社会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按照“基本、平等、普遍、均衡”的原则,为全体公民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平相适应的,机会均等、水平大致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是强调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城乡、区域、人群间差别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均等化是一个由低到高、最后实现结果均等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