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2012—2013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方案的通知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2012-2013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方案的通知
(洛政办〔2012〕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洛阳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

  《洛阳市2012-2013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一月三十日

  洛阳市2012-2013年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方案

  为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消耗,进一步推进我市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财政部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建科〔2006〕213号)、《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财建〔2009〕128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财政部关于2011年度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申报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1〕38号)精神,按照我市建设领域节能工作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城市概况

  (一)城市面积、人口概况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现辖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等“一市八县”和涧西区、西工区、老城区、瀍河区、洛龙区、吉利区六个城市区,总面积1520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5.4万,市区人口155.1万,城镇人口290.5万。

  (二)自然环境条件

  1.地理

  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地理坐标:东经112°16''-112°37'',北纬34°32''-34°45'',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45.5%,丘陵40.7%,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2.气候

  洛阳市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具有春季多风、气候干旱,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晴和,日照充足,冬季干冷、雨雪稀少的显著特点。全年四季分明,热量、降水量随时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点。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4℃;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为23.6-27.3℃;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0.7-0.7℃。春季平均气温为12.3-15.2℃;夏季为22.9-26.6℃;秋季为12.3-14.9℃;冬季为0.5-2℃。可谓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40毫米,最少为偃师市526毫米、最多为栾川县816.5毫米,其余县在600-700毫米之间;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9三个月,期间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1.1-54.7%。春季占全年降水量的19.5-22.2%;夏季占46.2-49.7%;秋季占25-28%;冬季占4-5.9%。四季的降水分配是:冬寡、夏丰、春干、秋润。全年日照时数为2141.6小时,各地差异不大,四季分布为夏多冬少,春秋居中。

  (三)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

  1.太阳能资源

  洛阳市位于我国太阳能资源区划的可利用区,全年日照时数为2141.6小时,水平面年平均太阳辐射量4640.3-5539.3MJ/(㎡·a),属太阳能利用三类地区。其中:7月份太阳辐照量最高540MJ/㎡,11月份太阳辐照量最低219.45 MJ/㎡,太阳辐照量集中在4月-8月。春季(3月-5月):太阳辐照量共1416.1 MJ/㎡;夏季(6月-8月):太阳辐照量共1568.05 MJ/㎡;秋季(9月-11月):太阳辐照量共889.2 MJ/㎡;冬季(12月-2月):太阳辐照量共766.9 MJ/㎡;太阳辐照量: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晴天日数比长江以南省区多,有效光能比我国川、黔等地高得多,日照时数也高于江南各地和西北地区,具备太阳能技术应用推广的自然条件。我市可再生能源资源量丰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较为有利的地区之一,发展潜力巨大。

  2.浅层地能资源

  (1)地下水

  洛阳市浅层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含水层主要赋存于上更新统及全新统冲积砂卵石层之中,分布于河谷平原区,厚度在10-100米之间。主要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地下水径流补给、渠道渗漏、灌溉回渗及河流入渗补给,可开采资源量约为3.31亿立方米/年。由于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岩性不同单位涌水量亦有较大差异,故各地区地下水富水性有明显差别。

  ①极强富水区:主要分布在古城-关林一线以东的伊、洛河河间地块及伊洛河两岸的漫滩地带。该区东西长13.5公里,南北宽7.5-10公里,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砂卵石,厚度50-80米,最厚约100米。水位埋深3-10米。其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0m3/d,单位涌水量最大为447 m3/h·m,导水系数为大于6000m2/d。

  ②强富水区:呈带状分布在魏屯-关林一带及伊、洛河一级阶地,含水层厚30-50米,地下水埋深西部10-15米、东部2-4米。其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10000m3/d,导水系数为2500-6000m2/d。

  ③中富水区:呈环状分布在洛河北岸二级阶地,涧西冲洪积平原及魏屯-杜村一线以西的洛河冲积平原地带,含水层厚15-30米,埋深15-30米,在洛河南为3-10米,其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5000m3/d,导水系数为500-2500m2/d。

  ④较差富水区:呈环带状分布在邙山、小秦岭及龙门山等边缘到二级阶地后缘,含水层厚5-15米,埋深4-20米,其单井涌水量小于1000m3/d,导水系数小于500m2/d。

  (2)岩土体、地质

  洛阳市区在地貌上为一断陷堆积盆地。在第三系的燕山运动中,洛阳发生了大的构造运动,产生了宜阳至龙门、花园至平乐断层。中部下陷形成洛阳盆地之基底。在第四系各时期中几经升降、堆积、侵蚀而形成今日之地貌景观。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