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提升残疾人规范化专业化康复服务能力。完善社区日间照料等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监控和评估制度,全面完成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评估,推进康复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以残疾人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确保残疾人得到全程性、定制化的康复服务。拓展8-16岁的重度残疾儿童、青少年的康复服务。建设20家脊髓损伤者“中途之家”,扩大自闭症儿童机构康复训练服务面。继续实施辅助器具适配增量服务,为全部有需求的重度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进一步扩大残疾人健康体检范围并缩短体检周期。实现康复服务由低水平广覆盖向系统服务、跟踪服务和专业服务的现代服务方式转变。
5.强化残疾人康复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以短期培训为基础,专业化培训为支撑,高学历教育为补充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康复工作者学历程度和服务能力的提高。从事康复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率、康复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普及率、社区康复协调员规范化培训率均达到100%。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确保配备1名康复医师、2名康复治疗师。建立上海市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三)教育
主要任务:
--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强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推动发展残疾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探索建立各部门分工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医教有机整合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主要措施:
1.提高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质量。根据残疾儿童分布情况,优化特殊教育机构的布局,满足残疾儿童入学需求;推进医教结合,深化特教课程改革,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开展个别化教育,为残疾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与康复服务。
2.加快残疾人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拓展适合残疾人特点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鼓励残疾人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资源共享。
3.积极发展残疾人终身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残疾人学习网和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大力发展残疾人现代远程教育,提高残疾人整体受教育水平,保证残疾人终身享有教育机会。
4.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机构与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制定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财政保障政策。优化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建设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就业
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作用,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
--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增强各类就业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的能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残疾人就业培训体制机制。
主要措施:
1.加强残疾人就业政策法规建设。按照法定程序,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地方性法规、规定,修订《
上海市残疾人分散安排就业办法》。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的单位给予奖励。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缴、使用和管理等法规政策。落实政府采购相关政策,编制政府优先采购产品及其服务目录。完善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制度和具体办法。将推进残疾人就业纳入各级政府就业联动和督导工作范围。落实残疾人个人所得税减免等相关政策。
2.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稳定残疾人就业岗位。完善残疾人就业托底机制,加大残疾人就业援助力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医疗机构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分类解决不同就业能力残疾人的集中就业问题。鼓励发展服务性福利企业,推进新型示范福利企业建设。研究确定适合残疾人专产经营的项目。规范福利企业管理,提高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待遇。加大对就业困难残疾人的援助力度,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发挥开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的作用,积极鼓励和指导残疾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通过创业带动残疾人就业。以社区便民服务、社区公益性岗位、家庭服务、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促进残疾人社区就业和居家就业。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开业贷款、场地租赁补贴、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培养自主创业带头人。鼓励扶持社会组织和单位吸纳残疾人就业。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按规定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
3.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能力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工作,确保残疾人岗前培训率达到100%。开发适应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残疾人就业培训项目,加强农村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完善和发展残疾青年职业见习机制,建立40家残疾青年职业见习基地,为2000名残疾青年提供职业见习岗位。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加快残疾人网上培训工作的开发研究,扩大残疾人职业培训规模,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探索建立培训与考核相结合、培训与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残疾人职业培训管理机制。鼓励残疾人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举办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提高参训合格率。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继续实施国家“长江高科技助残就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