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健全规划环评体系。发挥规划的产业引导、聚集和约束作用,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工作机制,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机制,将环境功能区划、总量控制、环境容量、环境风险评估作为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合理调控发展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六)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把清洁生产作为企业环保审批、环保验收、污染物减排量核算的重要因素,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对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者超总量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或者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订完善相关奖励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
三、全面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一)编制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2012年完成东江与水库联网工程水库的水源保护区区划,2015年完成全市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标识设置和隔离围网工程建设;修订完善《东莞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规定》,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重点控制、重点整治,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二)加强东江水源保护。全面加强东江沿线闸口管理,严格控制向东江排污;加强石马河调污工程管理,有效控制泄洪排污影响;加强东江沿线企业、码头、堆放场管理,对违反规定的一律予以清拆。重点解决好石龙、石碣、高埗等镇生活污水处理问题,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和排放标准,对石碣中心涌、中堂水道等主要河涌进行全面整治,切实减少对东江的污染影响。
(三)加强水库保护和污染治理。2012年,完成同沙水库污染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总结经验,全面启动江库联网水库污染综合整治工程,争取在2015年完成,达到水质功能目标。
(四)健全水源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日常监督检查,定期开展环境风险源排查,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信息。完善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体系,扩大桥头、樟村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项目,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和预警分析,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建立覆盖全市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二次供水的水质监测网络,建立统一的水质督察体系,推行城乡供水水质公报制度。重点加强危险品运输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完善危险品运输车辆、船舶卫星定位系统,实行危险品运输路线申报管理和全程跟踪制度,切实消除危险品运输对水源的安全隐患。
(五)加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管理。全面加强已建成污水处理工程运行管理,进一步完善中控室、化验室、在线监控系统的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资质管理、持证上岗、定期化验、定期监测、运行台帐等管理制度,确保稳定达标排放。通过技术改造和强化运营管理,提升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效果,提高生活源氨氮等污染物去除效率。完成市区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妥善研究樟村水质净化厂处置工作。开展《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修编,根据修编情况,加快启动污水处理工程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争取在2015年,完成石马河流域16座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和升级改造。
(六)加强污水截污工程建设管理。2012年,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配套截污主干管网建设,建立健全“责任明晰、管理到位”的管网维护机制。各镇街完成截污次支管网规划,根据 “属地管理、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加快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建设,到2015年,基本完成石马河流域、中南部山丘区的截污次支管网工程,新建管网1037公里,其他镇街次支管网工程完成率要达到50%以上。
(七)加快推进污泥集中处理。全面规范市污泥处置中心黄江项目的运营管理,落实《东莞市污泥集中处置管理暂行规定》,健全污泥集中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加快推进市污泥处置中心西部项目建设,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污泥处理体系,到2012年底,实现全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0%以上,2015年底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