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化学品环境管理。以铅、汞、镉、铬、砷为防控重点,严格控制冶炼、电子、化工等相关产业,坚决淘汰重金属污染严重的铅蓄电池生产等企业。加强对重金属相关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排查隐患,加大处罚力度,限期整治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关停取缔。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完善有毒化学品、新化学物质动态监管制度,建立化学品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和行政问责制。
(十一)全力保证核与辐射安全。推进辐射安全法规标准建设,健全辐射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落实属地监管职责,实现辐射安全多层次、全方位管理。加强辐射环境管理,完善重点区域、重要设施的辐射环境监测,提升环境预警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辐射环境状况的分析研究,科学表征辐射环境质量。严格高风险源的准入和监控,完善放射性同位素销售、运输、使用、贮存全过程监管。严格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确保放射性废物收贮、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运行的安全可靠。加大辐射安全宣传培训力度,提升从业单位主体责任意识,规范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管理,推进“放心辐射单位”创建活动。加强对铀矿、伴生放射性矿的辐射环境管理。强化电磁环境管理,规范高压输变电、发射电台及移动通信工程等电磁设施建设。
(十二)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落实“以奖促治”政策,开展农村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环保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的项目,逐步解决农村存在的环境问题。加强农业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强化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开展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逐步减少农村地区原煤散烧,严格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加强乡村旅游环境监管。
(十三)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深入开展生态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生态乡镇、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加强植树造林,继续实施风沙源治理,重点推进平原地区林地建设,拓展绿色空间,加快推进实施低效林改造工程,提升森林生态效益。推进生态修复,加快城市湿地恢复、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工作。开展生态系统状况评价,加大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逐步提升自然保护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改革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十四)健全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环境优先,自觉服从保护环境的要求。完善基层环境管理体制,探索在重点乡镇设立环境保护派出机构,建立“市、区(县)、街(乡镇)、企”四级监管模式。构建环境保护工作综合决策机制,加强市环境保护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深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继续加大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合作的支持力度,打造环首都绿色生态圈。切实执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领导干部双重管理体制,区县环保部门负责人的任免必须事先征求市环保部门意见。环保部门要做好重大环境问题的监督管理,统一发布重大环境信息,经济综合部门在政策制定和综合协调中要落实环境优先原则,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做好本领域环境保护工作。
(十五)不断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完善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的“以奖代补”政策,建立与减排指标挂钩的污水处理厂运行费奖惩政策,制定促进工业企业搬迁进入开发区、保障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转等经济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地表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实行生态补偿。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争取国家环境保护税征收试点。进一步健全排污收费政策体系,加大排污申报登记力度,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严格落实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电价政策。落实绿色金融信贷有关要求,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