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三)创新旅游业态

  1.商务会展旅游。在郑州、洛阳等城市大力开拓商务会展旅游市场,完善商务酒店、城市街区、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交通、通信、网络等设施,重点建设郑东新区商务会展旅游基地。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公共服务、会展服务和旅游服务水平,培育一批专业展览公司和会展服务公司,通过国际会展旅游网络,与国内外会展市场建立广泛联系。

  2.自驾车、自行车旅游。依托伏牛山、南太行、嵩山、桐柏-大别山等国家4A级以上景区,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配套建设景观道、标识标牌、旅游厕所、加油站、维修服务、咨询服务、安全救援等服务体系,推出系列自驾车、自行车旅游精品线路。扶持发展汽车俱乐部、自驾游联盟等中介机构,培育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等自驾游相关产业。

  3.养生旅游。依托嵩山中草药资源,挖掘提炼少林禅武医文化,在登封市开发禅修养生度假区;依托宛西制药厂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张仲景医药文化,在西峡县、南召县建设康复养生度假区;依托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和四大怀药原产地,建设太极拳健身和中医康复养生度假基地;依托神农山休闲度假环境和神农文化、朱载堉音律文化等休闲养生文化,规划建设养生旅游基地。

  4.户外运动旅游。重点建设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万仙山攀岩基地、小浪底黄鹿山拓展培训基地、伏牛山滑雪场等户外运动基地,建设南阳休闲体育运动基地,完善户外运动配套服务设施。依托伏牛山、南太行等山区,开展汽车拉力赛、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完善石漫滩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提升灌河漂流、宝天曼漂流、豫西大峡谷漂流的品质和影响力。扶持发展各类水上运动俱乐部,利用湖泊、水库、河流等开发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旅游产品。适度发展马拉松、攀岩、蹦极、速降、动力伞、飞艇、热气球等户外运动项目。

  5.温泉度假旅游。依托鲁山温泉带、南召莲花温泉、鄢陵温泉、龙门温泉、嵖岈山温泉、汝州温泉、陕县温泉、五龙口温泉、信阳汤泉池、新乡京华矿泉等温泉资源,开发温泉+会议、温泉+养生、温泉+医疗、温泉+水上娱乐、温泉+山地休闲等旅游新业态,打造国家级温泉度假基地。

  6.大遗址文物旅游。加快建设郑州商城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集中展现郑州商文化内涵。整合洛阳遗址资源,建设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五都相连”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在开封建设城摞城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展示上下叠压6座城池的奇特景观。在安阳建设殷墟国家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以曹操高陵为主体,着力开发曹魏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以展示殷商文化、曹魏文化为特色,集文化、旅游、商贸、居住、休闲、服务为一体的文化园区。在商丘建设以芒砀山汉墓群为主体的大遗址旅游公园。逐步建设丝路起点、运河源头、邙山古墓群等遗址公园。

  7.创意旅游。策划龙门石窟、鲁山大佛、焦作云台山与陈家沟、信阳南湾湖等景区的实景演出或剧场演出项目。积极发展动漫、艺术、科技、游戏等主题型文化旅游园区。重点支持港中旅集团、华强集团、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市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把旅游文化创意业做大做强。到2015年,建成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

  8.智慧旅游。满足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和旅游者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更加强调以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引领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领域,全面推行智慧旅游。以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创建为契机,在全省范围内推进旅游产业智慧化进程,实现旅游业开发、经营、监管等方面的智能化和现代化。“十二五”期间,力争全省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初步实现智慧化,确保旅游信息与游客获取终端无缝对接。

  9.城市休闲与主题游乐园。各地要盘活都市旅游存量,开发博物馆旅游、购物旅游、环城休憩旅游等系列旅游产品。郑州市要重点发展郑东新区都市观光休闲产品、城郊休闲体验产品,将二七商业圈打造成为城市休闲综合体。洛阳市要利用古都文化,整合龙门石窟、牡丹、温泉等人文与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古都文化休闲产业。开封市要以城区人文景区为主,开发相应的文化休闲体验产品。鼓励其他省辖市根据市场需求,在中心城市策划和建设一批主题游乐园。(四)打造龙头企业

  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资产划拨、合资合作、兼并等方式,对酒店、旅行社、汽车公司等国有优良资产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支持组建区域性旅游集团。以云台山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系统整合青龙峡、峰林峡、青天河、神农山等景区资源,培育大云台山旅游集团,树立“大云台山”旅游品牌;以清明上河园为龙头,强力整合龙亭、包公湖、繁塔、禹王台等景区,形成大企业集团,打造开封大宋文化游览园区。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优化旅游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旅游运营商及酒店管理集团。支持港中旅、华强、华侨城等企业在我省布局基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旅游知名品牌优势,推动景区、酒店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六、加强旅游市场营销

  (一)强化旅游品牌推广

  1.强化河南旅游形象品牌。各地和重点景区要以我省旅游形象品牌为核心,确立与其相协调的旅游形象口号,构建我省旅游形象品牌体系。把形象品牌纳入社会公益宣传范围,在省级主要媒体上开设专栏,在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投放公益广告。全省重要涉外经济文化活动要使用品牌标识和带有该标识的宣传品、纪念品等。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合作,坚持高水平策划创意,利用影视、动漫、专题片、代言人、互联网等多种宣传手段,全方位推介我省旅游形象品牌。

  2.打造一批河南旅游知名品牌。宣传河南旅游品牌形象,将品牌意识渗透到我省旅游企业发展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品牌的扩张引领功能作用,带动旅游产业实现质的跨越。强化与新闻媒体的战略合作,策划推广一批知名旅游品牌,最终形成由景区品牌、旅行社品牌、酒店品牌、节庆品牌、购物品牌、餐饮品牌、演艺品牌、服务品牌组成的旅游品牌体系。

  (二)积极开拓旅游市场

  强化市场调查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市场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手段,积极开展市场营销。

  1.多样化繁荣省内市场。

  (1)目标市场:省内城乡居民。

  (2)开发措施:省内市场开发要立足城镇旅游市场,强力开拓乡村旅游。积极开展“爱我中原、畅游河南”主题旅游活动,通过发放旅游券等方式促进“河南人游河南”。制定自驾车旅游的优惠政策,扩大河南省自驾车旅游市场。与银行业合作试点推出河南旅游一卡通。旅行社要结合全国主题旅游年创新推出针对本省居民市场需求特点的旅游线路产品,旅游景区要通过降价、赠票等方式让人民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打造环城游憩带和乡村旅游产品,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丰富的主题活动推广,迅速提升旅游客源规模。通过落实带薪休假和奖励游、银发游、福利游、自助游、修学游等方式繁荣省内旅游市场。

  2.多元化拓展国内市场。

  (1)目标市场:周边省份市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城市群和东南沿海、中西部省会城市,京、津、沪、渝、穗等核心城市,国内其他机会市场。

  (2)开发措施:依托中原古都文化游、世界文化遗产游、丝绸之路起点游、黄河文明生态游、少林太极功夫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佛道文化探源游、山地休闲度假游、农耕文明乡村游、中原红色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等品牌景区,加快国内旅游合作步伐,以安阳、焦作、南阳、信阳、商丘、三门峡、济源等城市为突破口,加强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进一步推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实施友好城市市民互游计划;推进旅游营销“五个一”工程(一部旅游电视宣传片、一首旅游主题歌、一套旅游主题宣传口号、一位旅游形象大使、一个旅游吉祥物)。充分运用会展节庆、文化交流、影视娱乐等营销手段不断拓展国内市场,增强我省旅游在国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强力开拓境外市场。

  (1)目标市场: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德国、北美市场,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

  (2)开发措施:依托中原古都文化游、世界文化遗产游、丝绸之路起点游、黄河文明生态游、少林太极功夫游、华人寻根祭祖游、佛道文化探源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利用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东北亚国际旅游论坛等平台,强力推广我省旅游形象与旅游产品;积极参加国际旅游展览会和世界旅游博览会;加强与境外主流传媒互动,通过策划大活动推动入境游市场快速发展;借助郑州至台北、郑州至香港、郑州至首尔、郑州至新加坡的直航线路,加强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增强我省旅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加大整合营销力度

  把旅游宣传作为对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与客源地官方机构和民间团体的联系与交流,定期邀请客源国高级官员、业界名人和社会知名人士到我省考察,建立地区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规范有序的整体宣传促销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旅游宣传促销网络平台,策划总体营销,编制宣传图册等。整合全省旅游促销资源,在黄金季节和时段统一在主要媒体及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在三星级以上酒店、4A级以上景区、大型购物商场、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完善旅游宣传、咨询等服务功能。深入挖掘我省历史文化内涵,拍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电影电视剧,实现旅游与电影电视的对接,优先支持包含我省元素的电影电视剧拍摄,鼓励地方和景区参与电影电视剧制作。

  (四)加强客源地建设

  创新合作理念,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积极推动我省与周边省份和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力争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建设境内外宣传网站,组织高层旅游论坛,开展大型旅游促销活动,大力开拓境外市场特别是日本、韩国和港澳台市场。加强与海外旅游界的联系,充分发挥国际民间交流团体、国际性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培育俄罗斯、北欧、北美等市场。运用市场机制,引进影响大、层次高的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节会、演出、体育赛事,拉动境外潜在市场。积极争取开展直达目的地的包机业务和开通直达航线;与国外、境外知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借助大企业集团渠道积极开拓市场。

第四章 发展保障


  “十二五”期间,顺应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立足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必须从统筹协调保障、法规政策保障、体制机制保障、人才智力保障、投融资保障、旅游信息化保障等方面着力突破,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筹协调保障

  (一)深化领导机制

  强化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指导协调委员会职能,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能够调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工作效率高、综合实力强、全方位一体化的大旅游组织协调模式。旅游资源丰富的省辖市、县(市、区)要设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确保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落实。在重点旅游市尝试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化综合统筹协调职能,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分割、部门分割、利益分割等问题。组建酒店管理协会、旅行社管理协会等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内部协调功能。

  (二)推进战略合作

  落实我省与国家旅游局的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我省与铁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战略合作机制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强化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水上旅游、地质科考游、低碳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康体养生等旅游业态向规模化、精品化、品牌化健康发展。依托重点旅游城市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发展优势,开发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条块融合,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良好格局。强化区域合作,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市)及河北、陕西、山西、湖北、山东、安徽等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加强在市场拓展、游客互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进区域大旅游格局的形成。加强与港中旅、华侨城、华强等大型企业合作,提升我省旅游产品开发和企业经营水平;支持航空公司建设网络状航线体系、增加国家航班、开通支线机场到国内主要客源地的航线。强化与主要旅游客源地铁路系统的合作,解决旅游旺季车票供需矛盾问题。强化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建立分支机构或科研基地,加强对我省旅游发展问题的研究。强化与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构建坚实的旅游业投融资平台。强化与主流媒体的合作,积极加强与央视、香港凤凰卫视等重点新闻媒体的合作,深化双方的关系,构建宣传营销平台。

  (三)强化考核体系

  完善对各省辖市、重点旅游县(市、区)旅游产业发展年度考核办法,将年度产业发展任务科学分解,明确相关部门和地方的责任与考核标准、考核机制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制定任务书、时间表、责任状、考核表、线路图,将考核落实到位。完善奖励激励制度,对旅游产业有特殊贡献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个人给予适当奖励。

  二、法规政策保障

  (一)完善法规体系

  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完善旅游法规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和《河南省旅游条例》。加快建立和完善旅游行业各类标准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及各种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服务行为,强化社会监督。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形成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旅游联合执法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旅游安全和行业管理,建立健全应急机制,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重点预防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地质灾害和交通事故,确保旅游活动安全、健康、有序进行。

  (二)落实国务院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的相关政策

  适当降低对宾馆饭店的收费标准,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鼓励对旅行社、景区售票商户参照超市和加油站档次进行银行卡收费计费。旅行企业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产业发展用地。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三)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性扶持政策

  全面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利用中部地区建设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和对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中部地区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相关扶持政策,加快发展旅游车船、户外运动装备及索道、游艇、滑雪等特种旅游装备制造业。利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将旅游业培育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接续产业。利用中部地区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城镇建设、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发展优势和机遇,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利用对中部地区的资本、土地、技术、人才、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措施,全面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四)落实我省支持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

  加强财政支持。设立省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重大旅游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给予扶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各省辖市、县(市)要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实行土地优惠政策。新办旅游企业用地可享受我省出台的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旅游重点项目用地纳入正在修编的土地调整规划。落实费税价格政策。严格执行旅游企业与工业企业水、电、气实行同价政策,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政策范围内给予税收优惠。适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促进旅游业在新形势与新环境中健康发展。对列入本规划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各级政府要将其与省其他产业集聚区同管理、同考评、同奖惩,并给予同样政策待遇。

  三、体制机制保障

  (一)创建旅游产业发展改革试验区

  选择黄河小浪底、云台山、龙门石窟、鲁山大佛、鸡公山等发展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旅游区设立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持焦作、洛阳、南阳、登封、淮阳等城市创建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积极创建国家自驾车和散客旅游服务示范基地、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基地、文物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和低碳旅游示范区。大胆探索产业集聚、融合发展、优化升级的新路子和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提升综合实力的新途径,积极构建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新模式。

  (二)推进旅游企业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深化国有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资产和要素重组为突破口,培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旅游企业集团。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景区多头管理问题,在法律许可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推动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培育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鼓励旅游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专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引进战略投资者、旅游运营商,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或托管等形式,来我省进行旅游开发。

  (三)创新行业管理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依法管理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宣传推广、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等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分散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逐步形成一体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创新工作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新技术平台,建立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法制化、规范化、综合型的行业管理体制。理顺政府、旅游中介机构和企业关系,加快培育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搞好行业指导、规范、服务与自律,实现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