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2〕1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二月八日

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旅游产业是我省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之一,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通过推进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服务水平、拉长产业链条、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宣传促销、打造旅游品牌等战略举措,旅游产业发展成绩显著,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形象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处于“转型升级、持续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一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旅游产业取得辉煌成效的五年,旅游产业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和展示我省形象的重要窗口,为“十二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旅游发展氛围形成“十一五”期间,我省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地对旅游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省辖市和旅游发展重点县(市)普遍出台了具体政策和措施,均编制或完善了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了旅游发展的大区域格局。全社会对旅游产业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营造了“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浓厚氛围。

  (二)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产业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指标与“十五”末相比实现倍增,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2006-2010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99539万人次,是“十五”期间的2.83倍;累计实现旅游收入836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9倍。2010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258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94亿元。其中,入境游客145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4.98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5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250亿元。

  (三)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强力推进旅游精品工程建设和市场营销,我省培育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一是做响了区域旅游品牌。“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旅游形象通过国内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品牌效应不断扩大;二是做强了若干旅游景区品牌。云台山、嵩山·少林、龙门石窟景区和大宋文化旅游园区、殷商文化旅游区等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三是做亮了旅游文化品牌。《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大河秀典》、《盛世梨园》、《君山追梦》、《河洛风》等一批优秀旅游演艺节目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寻根文化、功夫文化等独具河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享誉全球;四是做大了精品旅游线路。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成为海内外知名的黄金旅游线路,大黄河之旅、王朝街道之旅、中国古文化研修之旅等成为对接海外市场的文化精品线路。

  (四)旅游产业的关键要素得到快速发展

  通过开展“创A升级”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我省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全省共有A级景区212家,比“十五”末增加124家。酒店和旅行社发展迅速,有星级酒店512家,比“十五”末增加87家;有旅行社1158家,比“十五”末增加229家。以郑州为中心,构建了以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和旅游专用公路为主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以实景演艺、户外运动为代表的多种新业态。以服务设施现代化、服务手段信息化与服务内容人性化为目标,通过开展“诚信旅游”、全员培训、服务技能比赛和“创先争优”等活动,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五)旅游发展的一些举措引起全国关注

  焦作市通过发展旅游把黑色煤城变为绿色山水城市,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全国范例,被全国旅游界誉为“焦作现象”。栾川县以旅游业为引领,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向“中国旅游强县”的跨越,成为全国旅游界推广的“栾川模式”。此外,“西峡经验”、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龙门文化旅游园区等旅游发展新模式、新经验成为全国的新亮点。通过承办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北方旅游交易会、豫台旅游高峰论坛,举办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宝岛行等活动,使我省旅游的国内影响力与日俱增。通过举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亚欧旅游合作论坛、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联合会旅游委员会年会和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使我省旅游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十一五”期间,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创新区域。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发展优势凸显。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凸显了我省旅游产业的相对优势与巨大潜力。从资源产品导向向旅游市场导向转变,我省的区位交通和客源市场优势不断凸显;从浅层观光旅游向深度文化体验转变,进一步凸显我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优势;区域旅游竞争从景区景点竞争向以城市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竞争转变,进一步凸显我省城市密集的优势;旅游产品从观光产品向多业态转变,进一步凸显我省多样化的资源和产品优势;随着休闲度假成为主要旅游方式,我省的山地度假和乡村度假资源优势彰显;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可以充分发挥我省产业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

  2.发展需求旺盛。2010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300美元,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左右。“十二五”期间预计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度假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国内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这种趋势将促进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3.发展条件优越。“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交通将呈现网络化、高速化、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我省将依托交通网实现与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无障碍对接。京港澳、大广、二广、连霍、宁洛、沪陕等国家干线高速公路贯穿我省全境,高速公路网络日趋完善,我省将成为全国自驾游的枢纽。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和城铁架构,将形成连接北京、西安、武汉、徐州、济南、南京、太原、合肥等重要城市的“两个半小时旅游圈”。郑州至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南阳、济源等城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的贯通,将形成覆盖3000-4000万人口的核心都市旅游圈。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个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涵盖1.5-2亿人口的经济区域和市场空间正在形成。另外,郑州至首尔、台北、香港、新加坡、泰国的直航常态化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的扩容将促进我省的国际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我省的游客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大西北、大西南的重要城市实现空中对接,将形成两小时旅游圈。

  4.发展机遇难得。旅游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导产业,是扩大内需的主导产业。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办发〔2009〕41号),确定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对旅游产业的定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省把旅游产业作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来培育,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导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来打造。“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将进入黄金机遇期。

  (二)面临的挑战

  旅游市场化程度不高。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区划分割现象突出。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知名旅游品牌不多,龙头企业不强,部分景区、星级饭店经营机制不活,应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推向市场,应该改制的没有改制到位。

  旅游信息化水平较低。目前,我省旅游信息化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阶段。信息化建设投入少、应用程度低、标准不统一、发展不平衡,信息服务基础薄弱,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电子商务发展滞后。

  旅游人才支撑力不强。全省旅游人才数量少,部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特别是中高级旅游人才极为缺乏,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主要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配套,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产业链条短、效益低,总体处于“门票经济”阶段。

  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较弱。集散功能不完善,缺少为散客服务的咨询、标识、食宿、购物、娱乐等完整的服务体系。

  客源结构不合理。国内客源主要依赖省内与周边省份市场,境外游客比重偏低。游客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综合经济效益差。客源波动性大,节假日热,平时偏冷。区域旅游整合不足。旅游景区(点)布局分散,整合不足,缺少“航母”,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较弱。

  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商贸、信息、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其关联性、带动性作用发挥不够。

  三、基本判断

  当前,我省旅游产业正处于“从点线突破向板块推进转变,从观光主导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驾齐驱转变,从散点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产品创新型转变,从旅游要素发展向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从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运作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 发展战略



  抓住“十二五”时期发展机遇,立足满足人民群众旅游需求,把旅游产业放在国民经济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放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充分发挥我省旅游产业的综合优势,全面释放我省旅游产业的巨大潜能,在加快发展中推动转变,在加快转变中更好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实践要领,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为目标,以目的地打造、集聚区发展、集散地建设、度假区开发为重点,以龙头带动、项目支撑、企业培育、市场运作、品牌引领、服务提升为抓手,以完善法规政策和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围绕“三个一大”(一大优势、一大支撑、一大后劲)和“两个加快”(加快发展、加快转变),强化政府主导、深化要素融合、突出产业经济、推动做大做强,切实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持续扩大旅游惠民力度;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

  三、战略定位

  (一)在全国旅游发展中的定位

  依托资源、区位交通、文化等特色和优势,确立“一省两地”的总体定位,建设全国旅游经济强省、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和中国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地。

  1.全国旅游经济强省。力争“十二五”末我省旅游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前五位,跨入旅游经济强省行列。

  2.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嵩山历史建筑群为载体,以儒、释、道文化圈为主轴,打造嵩山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以龙门石窟、白马寺、玄奘故里、汉魏故城、隋唐遗址为依托,打造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中华始祖文化和姓氏祖根文化资源,打造“记忆中原、老家河南”品牌,建设面向全球华人的根亲文化旅游目的地。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以古都开封为依托,以清明上河园为龙头,打造大宋文化旅游园区,使开封古城成为演绎大宋文化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以殷墟大遗址公园和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依托,整合二帝陵、羑里城、曹操高陵等资源,打造以殷商文化为代表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世界知名的功夫旅游目的地。整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少林武术、太极拳、杂技资源,发挥其品牌效应和组合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动其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着力打造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功夫旅游目的地。重点塑造“武林圣地、功夫河南”的旅游形象,成为全省旅游对外推介的重要名片和中国旅游面向世界推广的代表性品牌。

  ---全国新兴的山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发挥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等山地生态环境优势,整合中医药、温泉、武术、太极、宗教、民俗等资源,开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产品,实现生态与人文融合,打造全国新兴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在大黄河之旅国家精品线路的基础上,整合沿线生态、人文资源,丰富休闲、体验和度假产品,打造一条集世界文化遗产、中华古都群、黄河湿地生态于一体的黄金生态文化旅游带。

  3.中国中部旅游集散中心地。发挥我省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依托郑州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郑州为核心,以洛阳、南阳等重点旅游城市和核心景区为节点的集散中心体系,强化游客自助服务功能,建设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二)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

  依托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发挥旅游产业对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支撑作用,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作用,对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促进作用,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

  2.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改革创新的先导产业。发挥旅游产业对中原经济区形象的塑造提升作用,对中原经济区及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区域经济和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动力、注入活力,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先导产业。

  3.发展产业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产业。发挥旅游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联带动作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融合的倍增效应,将旅游产业打造成我省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产业。

  4.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动力产业。根据旅游产业综合消费和关联消费属性,充分发挥其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游览、娱乐、购物、通信等一系列消费的显著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动力产业。

  5.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发挥旅游产业在扩大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推动作用,在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解决就业、增收致富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作用,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建设小康河南、和谐河南的富民产业。

  6.塑造我省形象、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发挥旅游产业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承载作用,在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展示我省形象、弘扬中原美名的重要载体,成为区域合作、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以培育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总体目标,围绕大力发展、做大做强、全面统筹、重点突破,到2015年,把我省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

  (二)发展指标

  1.经济指标。旅游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旅游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旅游综合收入增长速度高于游客数量增长速度。到2015年,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亿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70万人次,省外境外游客占接待游客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00亿元,相当于我省同期生产总值的13%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产业指标。强化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位置,到201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

  3.社会指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扩内需、调结构、促消费、保增长等方面的作用。到2015年,城乡居民年均出游2次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达到10%以上,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1000万人;旅游产业在生态保护、文化繁荣、形象提升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时期我省旅游发展指标体系表
经济指标境内外游客接待量境外游客370万人次
境内游客3﹒97亿人次
旅游业总收入4800亿元
产业指标旅游产业增加值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