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一步深化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政体制机制
按照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和加快推进“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以加快建立健全“七个体系”为重点,逐步加大财政改革攻坚和制度创新力度,不断推动财税管理体制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拓展,努力取得改革的先发效应。
(一)加快完善财政政策体系。把支持和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稳物价、保民生、促和谐”作为财政政策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拓展财政政策的综合调控功能,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
1.拓展财政预算的政策调节功能。在编制和实施年度财政预算、合理确定政府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通过编制三年滚动规划,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目标和优先次序,动态调整年度和中期财政预算的政策导向、聚焦重点、实施节奏和推进力度,着力构建中期预算管理机制,有效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
2.拓展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运用规范化的政府支出手段,引导和扩大社会有效需求;通过运用政府公共投资和政府债券等政府投资手段,加大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和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有效弥补和克服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缺陷。
3.拓展政府转移性支出的收入分配功能。通过运用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支出手段,逐步增加财政补助和涉及人民生活的消费性补贴规模,不断提高离退休人员、农民和其他低收入困难群体可支配的转移性收入,减轻他们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有效发挥社会保障“安全阀”、“减震器”的功能和作用。
4.拓展政府采购的政策导向功能。进一步明确财政预算金额限额以下的政府采购项目应当从中小企业采购,切实保障中小企业有效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对纳入国家
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环保产品,实行政府优先采购;对纳入国家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采购,并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
5.拓展融资担保资金的乘数放大功能。在市与区县两级财政通过每年不断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规模,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的同时,综合运用奖励补助、风险补偿等方式,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向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
专栏2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情况
为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担保难、融资难”问题,着力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加快发展,本市从1999年开始,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通过市与区县联动,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和运行机制。截至“十一五”时期末,市与区县两级财政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总量达到23亿元,担保项目达到15807项,担保贷款额达到431.4亿元,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二)加快完善市与区县财力分配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在中央对地方、市对区县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保持基本稳定,市与区县两级财政收入和财力比重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推进以“税收属地征管、地方税收分享”为主要内容的市与区县财税管理体制改革。
1.优化财政分配体制,促进区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适当提高与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税种收入中区县财政的分享比例,适当降低与土地、房产直接相关的税种收入中区县财政的分享比例;调整优化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分配办法;进一步从财政体制上引导区县根据区域发展功能定位,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房地产发展的依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增强体制导向功能,促进市与区县经济联动发展。在对部分与区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市级集中税收征管企业实施税收属地征管和税收委托征管的同时,建立区县对属市级集中税收征管企业和市级税收委托征管企业的部分财力分享机制,并进一步完善财政超收激励办法,推动区域资源整合、产业集聚和能级提升,加快建立和形成市与区县经济联动发展、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
3.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运用“转移支付”、“结算补助”和“支出补助”等多种补助方式,逐步增加市对区县财政转移支付总量,创新、优化和完善教育、城市维护、生态补偿和新一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转移支付办法,并综合考虑常住人口、区域面积等多种因素,调整完善转移支付分配系数设置;将市对区县转移支付类别从原来的一般性、体制性、专项三大类,调整为一般性和专项两大类,并在一般性转移支付类下设均衡性转移支付和体制性转移支付两个子类;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将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进一步向郊区、人口导入地区和财力困难区县倾斜。
(三)加快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围绕增强政府综合预算的整体合力,在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的同时,进一步健全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办法,加快建立由“四本预算”组成,有机衔接、相互联动、完整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将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
1.进一步深化“四本预算”改革。按照政府预算各自的功能和定位,进一步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内容,提高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时效性。逐步扩大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比例调整机制;推动区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政策,科学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管理,加快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