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围绕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整治的需求,系统优化涉水信息采集与应用机制,构建感知监测、实时监控、数字监控、动态评价、协同服务的智能水网框架体系。建设“数字海洋”上海示范区,基本形成集海洋基础信息、综合管理、业务运行于一体的“数字海洋”框架体系。围绕更清洁、高效、安全、经济的电网发展要求,促进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环节提升智能化水平,加强电网能源监测和计量、负载分析和调度,示范推进建筑物电力综合管理和终端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探索基于电网的信息、电能的智能化统一管理。围绕城市消防安全等的需求,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对消防装备设施等公共设施的智能化、动态化管理,提高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水平。
(三)加快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
支持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发展,拓展郊区新城、交通枢纽等处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和发布的覆盖面,加强道路交通监控和市民交通出行诱导服务;推进多种交通方式的信息汇聚、交换和共享,提高交通综合分析、应急处理、决策支持、出行服务等能力。促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拓展高速公路网交通信息采集和发布的覆盖面,积极推进区域交通信息系统的互联及信息交换,促进区域交通支付、结算一体化;拓展区域水路客货运、危险品运输等信息采集和发布的覆盖面。围绕市民出行、物流运行、交通管理等的需求,加快智能化交通相关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深化完善交通综合信息资源开发应用。
(四)大力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
围绕营造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要求,积极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在绿化市容、林业、环卫、城管执法等行业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动态监控,不断提高环境风险源监控管理效能,提高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和环保决策、执法能力。拓展基于高楼、路面、水面等不同环境的城市综合气象体征信息采集,增强城市环境气象信息获取能力,建立市民问诊式虚拟气象台,为市民提供出行、健康、防灾、居家生活等多样化、个性化、互动式的气象信息服务。
专栏5-1数字城管行动建设重点
城市网格化管理:建设完善区县、街镇的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拓展网格化管理在房管、水务、民防、质监、市容、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专业化应用,加强管理数据的分析和研判,健全发现问题和快速处理问题的工作机制。
智能水网工程:整合水务、气象、海事、海洋、环境、市容、交通港口等涉水管理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完善水安全应急指挥、水资源监控调度、水环境监测预警、水设施精细监管和水行政协同服务体系。
智能电网工程:改造传统电网,新建一批智能变电站,推广智能电表,逐步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和充电桩,创造条件推进智能楼宇电力综合管理系统和工矿企业、智能用电小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研发和示范应用,建设网架坚强、运行灵活、开放互动的智能电网示范城市。
智能交通工程: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建立多渠道、多方式、多载体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体系,探索推进交通协同、联动和控制,平衡交通供需、公交动态客流信息汇聚等技术研发,鼓励车载信息服务、电子站牌、车辆识别等技术应用,推动交通卡、电子不停车收费等交通信息系统与长三角区域系统的衔接。
城市运行安全工程:建设集绿化、林业、环境卫生、市容景观和城管执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和应急处置系统,建立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完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推进全市实时监控系统资源的整合、共享及各级各类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六、实施数字惠民行动,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以需求为先导,按照“便民、利民、惠民”原则,推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领域,建设全面覆盖、应用便捷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一)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支撑终身教育,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推进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推广实施跨校认证标准体系,提高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水平,创造条件向市民提供全员、全程的个性化教育服务。支持教育改革,引导和整合各方资源,构建高速易用、绿色安全、开放共享和可持续的数字化课程学习环境,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创新模式。在教育管理全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探索发挥新技术对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二)全面拓展医疗保健信息化应用
以市民健康管理为核心,建设标准统一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间共享健康信息,为市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享有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支撑。以电子病历为基础,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探索长三角地区在医疗业务、管理和服务中的信息化协同。加强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支撑基本医疗保险各险种衔接转换和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推动医疗健康数据与医疗保险信息共享。推进体育场馆、体育赛事等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和相关资源整合,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三)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信息化建设
丰富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渠道,依托社区信息苑等网络设施,推进实施文化部公共电子阅览室工程;依托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开辟公共文化电视栏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系统等信息平台,有效发挥传统公共文化阵地和各类新兴媒介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积极推动图书报刊、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播电视内容、音乐图片等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推进信息技术在旅游休闲、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以及打造精品文化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四)积极推进社区和家居信息化应用
提升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模式从“一门式”向“一口式”发展,逐步实现全区通办、全市通办;支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为老服务、综合帮扶、防灾减灾工作水平和服务效能。推动智能小区建设,完善智能小区标准,促进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安防、视频监控等设施的配套建设,鼓励居民自治组织运用网络掌握社区动态,更好地为居民提供服务。发展“数字家庭”,以家庭数据中心、智能家电、集成终端等为依托,围绕市民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需求推进智能家居服务,带动信息消费。
(五)着力缩小群体和区域间数字差距
推进面向特定人群的信息化服务,鼓励信息技术企业提供面向残障人士的应用技术、信息终端和服务,以及面向低收入人群的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以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网站为重点,推进各类网站实施无障碍改造。推进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网、“三农”服务热线,强化为农信息服务站的功能,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交易中的应用,加大农村农业数据资源开发、整合与综合利用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