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二五”时期,我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秉持为残疾人谋幸福的宗旨,遵循“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市”的基本路径,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19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以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重点解决残疾人的生活、医疗、保障、康复、教育、就业、组织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总目标
--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
--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残疾人社会参与更加广泛。
--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及残疾预防工作,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建成贵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托养中心,为残疾人提供更高水平的综合服务。
--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指导原则
1.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将切实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作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立足市情,讲求实效,重点突破,加快发展,不断缩小残疾人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继续将残疾人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的作用,支持残联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工作,参与残疾人事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4.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和重点突破。针对市情,统筹兼顾;针对地区特点,实施分类指导;选准突破口,有重点突破;促进区域和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均衡发展,增强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5.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
6.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立足基层,面向群众,优先解决残疾人反映突出、需求迫切、受益面广的实际问题;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服务能力,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
专栏一:主要工作目标
1.社会保障--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提高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城乡残疾人普遍加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逐步建立残疾人生活津贴和护理津贴制度。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2.公共服务--完善康复服务网络,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通过实施重点康复工程等项目,帮助4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组织供应2.3万件各类辅助器具,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教育保障机制,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残疾人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减少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加大岗位和职业技能开发力度,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稳定农村残疾人就业;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保障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扶持4万农村贫困残疾人改善状况、增加收入、增强发展能力;开展2.5万人次的农村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改善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2500名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加强残疾人公共文化和体育健身服务,进一步活跃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培训残疾人维权工作者,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法律救助案件提供补助。--组织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3.支撑条件--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建设好专职、专业和助残志愿者队伍,加快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维权、文化体育、社会根本任务等专门人才培养。--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残疾人服务设施。--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构建覆盖全市残疾人的服务网络平台,为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提供信息数据支撑。--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统计、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加强我市残疾人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三、“十二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