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发展和保护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企业集群;积极实施商标、质量战略,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坚持品牌创新,促进品牌延伸。以企业集团为依托,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中建设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以技术创新、标准领先、质量优秀为支撑,形成一批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竞争力的优势品牌群体;各级政府及各主导产业分别制定各地区和各行业的品牌战略实施方案,有计划地推动品牌战略的实施工作,基本建立品牌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各界联动的全方位品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优势,大力在市(区)、乡镇、街道和企业深入开展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在“十二五”末,把苏州建设成为品牌意识浓厚、自主高端品牌国际竞争能力强、产业品牌覆盖面广和品牌经济效益明显的品牌之都,总体水平位居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6.“两化融合”推进计划。
组织实施“两化融合”四大工程,即信息化技术改造工程,信息化推动工程,信息化创新工程,信息化服务工程,加速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进一步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围绕省里的“百家示范、千家试点、万家升级”活动,积极组织申报示范试点企业,组织好苏州市级示范试点企业的创建工作;明年力争创建3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力争完成5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建设,建立30家试点企业,树立市级示范试点企业30家,推出市级典型示范项目10项。到“十二五”期末,实现“333目标”,即3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0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3000家两化融合升级企业。
(二)推进“六大工程”。
1.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工程。
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大力发展具有战略引领的创新型经济,主攻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制造业向高端环节延伸,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重点扶持建设十大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组织实施10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大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力度;继续做好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与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呼应合作机制,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施信息化技术改造,推进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打击侵权行为,切实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到“十二五”末,使苏州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表十 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核心关键技术
序号
| 技术分类
| 关键技术
|
1
| 太阳能光伏产业、风电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
| 太阳能光伏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下一代核心技术、关键材料与设备,兆瓦级风电整机机组和主控系统等关键部件,近海风力发电技术及成套设备等技术
|
2
| 高性能新型材料技术
| 纳米、平板显示及各种新型显示器领域的关键应用材料、半导体材料、LED照明产业关键材料、新型特种光学玻璃、信息化学品、人造特种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特种陶瓷制品、耐火陶瓷制品及其他耐火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航天航空材料、 微电子材料和具有超硬、超强、超细、超导、超负等极端功能的新材料等技术
|
3
| 医药及生物技术
| 小核酸核心技术,核酸类药物,生物技术,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干细胞、多肽类药物,单克隆抗体及其衍生物技术,化学新药的筛选、发现、设计、合成等技术,早期诊断与治疗重大疾病的创新化学药物及医药中间体,现代中医药、复方制剂和创制新药等技术
|
4
| 光电子和新型平板显示技术
| 新一代触摸屏、显示器,智能电话、器件与材料,OLED技术,超高分辨率TFT-LCD曝光设备,氧化物TFT技术,有机半导体技术,塑料基板量产技术,柔性导电导光材料量产技术,TFT背板迁移率提高技术,3D等技术
|
5
| 智能装备
| 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精密重载数控机床制造技术、MEMS器件的微纳复合加工技术及高性能低成本封装技术、工程机械智能化精确控制及系统集成等技术
|
6
|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
| 整车领域关键技术、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领域关键技术、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领域关键技术、车用附件领域关键技术、相关领域关键技术
|
7
| 智能电网
| 智能化开关、智能化电气成套设备、智能化装置等技术
|
8
| 软件与集成电路
| 开源操作系统、CAD平台及应用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技术,嵌入式软件及其现代装备、电子信息产品中的应用技术,云计算等技术
|
9
| 传感网络
| 射频识别与传感节点技术 、物联网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物联网应用抽象及标准化技术、共性支撑技术
|
10
| 互联网增值服务
| 人工智能、信息共享、信息安全、网络监管等技术
|
2.大企业建设培育工程。
大力培育行业地标型企业与行业转型升级排头兵企业,集中资源重点扶持,促进各类要素向地标型企业与行业转型升级排头兵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促使一批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技术创新能力强、主导产品突出、资信好、安全环保意识强的优强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在国内外同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企业集团。支持培育企业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优势扩张,通过股权收购、产权受让,实施与市内外同行业的并购重组;支持培育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核心团队成员,加大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力度;优先保障培育企业的生产要素需求;建立地标型企业培育专项基金,为培育企业在人才引进、要素配置、重组并购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帮助。到“十二五”末使苏州形成百亿级企业超40家,其中500亿级企业4家,千亿级企业5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标型企业与行业转型升级排头兵企业80家。
表十一 “十二五”全市培育50亿元以上大企业集团一览表
地区
| 千亿元企业
(集团)
| 500亿元企业
(集团)
| 100亿元企业
(集团)
| 50亿元企业
(集团)
|
张家港市
| 1
| 1(1)
| 6(5)
| 12(5)
|
常熟市
| 1(1)
| 1
| 4(3)
| 8(4)
|
昆山市
| 2(1)
| 2(1)
| 10(8)
| 19(10)
|
太仓市
| -
| -
| 2(1)
| 4(2)
|
吴江市
| -
| -
| 5(4)
| 10(5)
|
吴中区
| -
| -
| 2(1)
| 4(2)
|
相城区
| -
| -
| 1
| 2(1)
|
工业园区
| 1(1)
| -
| 7(6)
| 15(8)
|
高新区
| -
| -
| 3(2)
| 6(3)
|
合 计
| 5(3)
| 4(2)
| 40(30)
| 80(40)
|
注:()内数字为新兴产业企业集团数
|
3.大载体建设培育工程。
按照“东融上海、西育太湖、优化沿江、提升两轴”的总体设想,充分发挥各地的产业基础条件、产业链和区位优势,科学规划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工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一批国家、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新兴产业载体建设以昆山光电产业园规划、建设和招商等工作的系统推进为示范,根据各地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规划建设50个市区级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基地,50个以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和8个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建设进度,营造基础设施、科研开发、公共服务、政策支撑的综合优势,力争到2015年形成一批千亿级工业特色产业基地和协调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
4.大项目、强投入建设培育工程。
牢牢抓住在建项目,以大项目为重点,加大服务和协调力度,特别对在产业链分工中处于核心地位、能引领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重大项目协调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努力构筑服务高地;加大对新兴产业龙头型、旗舰型、科技型、基地型项目以及具有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功能的配套项目的招商选资、择商引智工作力度;发挥政府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资金引导作用,制定各项专项资助计划,增加对工业创新的资金投入,促进产业发展;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重点做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抵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工作;加大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风险创业投资、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广泛吸引社会和民间资金,利用银行贷款、证券市场融资、企业债券融资等多种投融资渠道,支持工业创新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要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推进已落实的600多个总投资额达3000亿元的工业重大项目,这将是苏州市“十二五”实现工业总产值翻番的重要基础之一。
5.高端人才建设培育工程。
要围绕苏州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全力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姑苏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健全企业家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自主创新意识强和勇于开拓的企业家,每年不定期组织企业家培训,认真落实姑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有计划、有目的选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内外院校学习培训,同时建立为企业家服务的长效机制,为其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切实维护企业家的各项合法权益,营造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壮大现代企业家队伍;对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在创业环境、资金支持、生活条件等方面提供便利,对作出特殊贡献的高科技人才实行重奖;认真落实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和培训机构自主组织培训的运行机制,建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通道,引进、培养造就一大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中高级技工,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在引进、培训、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制订个性化的政策,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紧缺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制度、技能人才培训激励制度,逐步建成人才与智力资源的集散中心。在“十二五”期间全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151”工程,即重点支持1000名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赴境外培训,5000名企业经营管理团队核心人才参加国内著名高校研修,10000名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参加本地业务能力培训,为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集聚更多的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6.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工程。
通过清洁生产、绿色发展手段,建立有效机制,实现工业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创建“生态示范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低碳园区”运动,在开发区、园区实施绿色、低碳生产,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审核、ISOl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环保标志产品认证工作;重视研究和制定资源利用的各类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自愿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指导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资源节约型企业和循环经济型企业。“十二五”期间,要累计实施生态环保项目800个,项目总投入600亿元。环保产业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全面提升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推进节约型工业建设,形成苏州绿色、低碳的工业增长方式。
八、“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纲要一经批准,由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实施考核。为保障规划目标实现,必须转变机关作风,完善政府职能,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合理把握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评估机制,不断提高政府调控运行的能力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水平。
(一)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行政的作风效能水平。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大力弘扬“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的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部门和职能的重叠和交叉,简化程序,增大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实施“万企升级”、“千人千企”贴身对接服务,不断优化工业发展软环境。
(二)加强工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创新公共服务。
研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加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保障工业政策的联动推进、功能互补及整体优化;跟踪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动态,收集全球工业与科技情报,全面加强调查研究,每年实施重大关键发展课题专项研究,特别是开展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专题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建立工业创新促进机制,着力营造完善的工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市、县(区)两级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各级各职能专家参谋指导作用,提升政府部门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力发挥各级工业行业协会及产业联盟的作用,重视研究和授权行业协会相关职能,调动全社会力量助推工业转型升级。
(三)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推进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各类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企业股权结构,促进投资主体及股权设置的多元化。“十二五”末,全市重点企业全面建立完善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大力度培育管理创新示范企业,树立一批管理创新标杆企业,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管理理念、知识和工具的优秀企业家,并大力推广企业现代管理创新成果。
(四)明确规划功能定位,强化规划衔接。
本规划是《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对“十二五”期间苏州工业发展进行的规划设计。执行期要加强与苏州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的相互衔接,通过合理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投资计划和土地储备及供地计划等,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