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企业“围墙”内外协调发展的问题。传统支柱产业必须要在所占土地,劳动力及环境资源基本不增加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增长,即主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实现自我提升改造,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融合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降低资源消耗水平,立足于“围墙内”做优做高内部业态,不断强化提高产出的规模总量。政府层面重点研究和做好企业“围墙”外的战略课题,即立足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价值链的高端延伸和关键补缺,做好空间资源对高端产业的优先补偿,强化全区域的开发度和产出度。工业发展必须要有效地处理好“围墙”内外协调发展的问题。
3.地域特征与布局成本最优化的选择问题。地域特征是企业布局区位选择的重要依据,只有依据地域特征进行科学布局,才能实现布局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在“十二五”期间,必须根据全市各个区域板块现有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以及已具备的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科学制定产业布局规划,以利于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加快形成现代特色产业集群,增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不断拉长和优化产业链条,降低商务成本,要防止产业无序发展和同构重复发展,全力提高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4.区域“产业净化”与提升开发区能级和层次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苏州市工业布局将处于急剧转型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净化”与提升开发区能级和层次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开发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开发区的“二次创业”,加快资源重组、能级提升和“退低二进高二”步伐,加大对落后产能乃至不占优势的产业彻底淘汰净化,突出优势发展、特色发展、高质发展理念。强化功能创新,积极引导开发区从产业集聚向功能提升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
5.与国务院“长三角经济发展规划”和江苏省沿海发展战略协调对接的问题。苏州工业布局要重点研究与“长三角经济发展规划”和江苏省沿海发展规划的协调对接。特别是在“沪宁产业带”、“沿江产业带”、“沿湖产业带”等重要战略轴线的发展方向上,要通过科学制定全市的工业产业梯度转移规划,来实现和两个发展规划的紧密对接,要全面提升和加大产业梯度转移力度,为全市下一轮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腾出充分的战略空间,从这个角度出发,苏州沿江轴线必须实现优化发展,提升临港产业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要继续做强沪宁横向发展轴和苏嘉杭纵向发展轴,强化高端要素和高端产业集聚。要将沿湖发展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低碳走廊。
(三)“十二五”工业发展布局的原则。
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协调互补的原则。工业布局必须要根据各地的具体市情区情,坚持把新兴产业作为第一方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能充分突出和发挥自已地域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产业技术优势和产业链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加快通过技术改造、技术进步、两化融合、循环经济战略,不断提升和优化传统优势产业。从而在全市不同区域之间,形成布局有序、错位发展、分工合作、协调互补的产业格局,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2.集中资源、突出重点、高端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要紧跟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以“高端、绿色、低碳”为导向,集中资源、集中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广阔市场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要通过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组织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技术创新载体,打造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的优势产业和行业骨干企业。加大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经济,实现产业的高端发展和绿色发展。
3.持续、平稳、健康、较快增长的原则。“十二五”期间工业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以确保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六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宏伟目标。为此,在空间布局上,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等重点区域的快速发展和各种要素保障集全市之力,大力支持和服务主要开发区“二次创业”、“先行先试”以及“退低二进高二、退低二进高三”的战略调整,打造起拥有绵绵不断发展潜力的战略增长极,以确保全市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大产业、大项目、大载体培育发展的原则。要高度重视和大力促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发展战略方向的新兴大产业、高新大项目和现代大载体的培育发展问题,全面调整提高产业引进战略,着力提升招商选资水平,重点选择产业高端、整体带动性强和影响力大的外资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大项目;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构筑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同时,要主动对接中央和部省属大企业、大集团,争取更多的国家重点战略产业在苏布局,鼓励国内大企业来苏投资创新型经济项目。加快建设培育更多和更新的“千亿产业基地”,加快争取和推进更多的国家级专业产业园和示范基地建设,以全面提升苏州制造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和高端地位。
5.产业链完善和关键环节补缺的原则。要围绕传统支柱产业优化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扩张,以大规模和超大规模旗舰型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在产业链延伸和关键产业节点补缺上取得重要突破,传统支柱产业重点向研发,营销二端延伸;新兴产业重点取得关键产业链节点的补缺,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
6.高强度集聚、高强度产出、最大力度利用好空间资源的原则。加强物质资源、政策资源和人才资源向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倾斜。按照国际上先进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最高标准,最大力度的提高土地有效开发度,最大力度提高资源的核心产业占有度,最大力度强化已占资源的产出贡献度。区域资源要最大力度提高高新产业占用度,企业资源要最大力度提高使用产出度。提高综合资源产出率将是“十二五”全市工业的首要战略任务。
(四)“十二五”工业发展布局的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要以集约发展为方向,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发展载体,促进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提升、构建一批战略增长极,牢牢把握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的主动权。为此工业布局要紧紧围绕五大重要内容进行:1.形成以大规模和超大规模旗舰型龙头企业集团为核心的完善的产业链;2.形成以大体量战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高增长极的产业园区;3.形成以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自主品牌为核心,具有鲜明特色及高产出率的产业基地;4.形成以总部经济和研发经济为核心的高贡献率的生产性服务业板块;5.形成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载体。
(五)“十二五”工业发展布局的总体框架。
苏州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全市空间发展战略是东融上海、西育太湖、优化沿江、提升两轴。苏州工业布局必须服从这个总体空间战略,实现“两轴三带”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战略转型和提升。
1.沪宁东西发展轴。
按照集约、创新、优化的原则,加快推进沿线地区的空间整合与集聚开发。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要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四大国家级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电器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新兴产业,将其培育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基地和苏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区。在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同时,要加快推进沪宁城际站前核心区、科技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昆山东部新城和花桥国际商务城等现代服务业载体建设,重点发展时尚创意、文化旅游、物流、商务商贸、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商务商贸中心、总部经济中心、研发经济和服务外包基地。总之,通过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联动发展,把该轴线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和研发创新基地,成为提升苏州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引擎。
2.苏嘉杭南北发展轴。
以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为载体,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技术集成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继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精密机械、高端纺织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充分发挥沿线科技创业园区的产业孵化器功能,积极培育新能源、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该轴线培育成为苏州南北向的特色高端产业集聚带,同时,要以新城市空间为载体,大力推进商业商贸、仓储物流、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沿线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3.沿长江发展带。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优势和环境容量的比较优势,加大基础产业提升优化发展力度,进一步提升新型冶金、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电力能源、高档造纸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同时,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端特种装备和精密数控装备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制造战略等新兴产业,以全面促进沿江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为促进沿江工业进一步发展,要整合长江岸线和港口资源,以沿江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港口经济,提升沿江地区开放层次和水平,为长江沿线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外贸物资运输服务,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集装箱干线港、上海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地促进沿江现代制造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加快推进张家港保税港区、常熟滨江新城、太仓港城建设,并加强与后方城市联动发展,提升城市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能力和水平,为沿江现代制造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的商务等专业服务。
4.沿太湖发展带。
沿湖发展带侧重布局休闲旅游产业,以及商务会议、科技研发、创意设计、文化休闲等服务性的产业,特定小区域可规划发展都市型工业及传统工艺文化产业。要按照国家和省太湖流域总体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太湖流域的发展现状、资源条件、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等因素,按照区域功能定位和分级保护标准,科学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布局,细化产业准入目录,加快产业调整和梯度转移步伐。推动产业有机集聚和合理集中,把太湖沿线建设成为苏州的低碳走廊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5.沿沪浙发展带。
核心发展战略是依托上海产业相对优势,成为承接高端产业技术溢出的窗口和高端产业配套互补的桥梁,重点对接好上海嘉定汽车城、闵行航天航空城和松江高科技生物医药等优势核心产业,重点配套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精密机械、航天航空、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构筑沿沪浙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以汾湖经济开发区、盛泽物流园、东方丝绸市场等为载体,重点发展物流、商务会展、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七、“十二五”促进工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十二五”期间,苏州工业转型升级将着重围绕产业新兴化、高端化、创新化、集聚化、品牌化、绿色化为重点,通过大力实施“六大计划”,推进“六大工程”,加快打造现代高端制造业基地。
(一)实施“六大计划”。
1.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
全力推进以纳米技术研发应用和新型平板显示产业为龙头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集聚发展、集成发展和集约发展。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完善和强化产业链关键节点,着力推进新兴产业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居全省、乃至全国行业首位的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大力促进软件和集成电路跨越发展,全面实施软件产业“2151”工程。加快推进太仓奥特斯维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和昊诚光电项目、昆山龙飞高世代TFT-LCD项目、吴江强生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吴中区苏州电科院二期建设项目、工业园区聚灿光电LED光源芯片项目和三星电子高世代液晶显示生产线项目、高新区特谱风能风力发电整机项目和阿特斯三期项目、常熟苏南重工大型锻件项目等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培育20条新兴产业产业链,培育50个市、区级战略新兴产业重点示范基地、50个以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和8个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同时加大力度扶持30个面向全市新兴产业基地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倍增发展,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努力营造并充分发挥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富集效应,使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全市“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最强大的增长极。
表九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
序号
| 产业链
名称
| 主要内容
|
1
| 太阳能
光伏
| 硅材料、太阳能玻璃、电池背膜、光伏逆变器、太阳能接线盒、焊接材料、检测设备、聚光电池、压层机、太阳能灯具等
|
2
| 风电
| 风电零部件制造、风电整机制造、风电机组安装、风电技术研发等
|
3
| 新能源
汽车
| 整车及电控系统、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车用附件、相关材料及专用装备、关键技术研发等
|
4
| 新材料
| 纳米新材料及制品、新型电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特种非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及纺织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
|
5
| 生物技术
和新医药
| 生物医药制造、中药制造、化学药品制造、新型医疗器械、生物纳米、小核酸、酶制剂等
|
6
| 节能环保
| 节能技术和装备、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环保新材料、环境监测仪器和环境服务、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
7
| 智能电网
和物联网
| 融合通讯、光电缆、传感器件、智能计算、无线通信、网络及运营服务、智能输配用电装备等
|
8
| 高端装备
| 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工程机械和成套特种设备;精密数控装备和高端智能装备等
|
9
| 新型平板
显示
| 平板显示材料、光电子材料及器件、背光模组、平板显示整机等
|
10
| 软件和
集成电路
| 实时数据库、 XML数据库管理系统、BIOS与国产PC配套、嵌入式软件、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封装等
|
2.支柱产业提升发展计划。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企业自主核心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中低端业态向苏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步伐,大力提标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装备;提高产业发展集聚度,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本土化采购率和本土配套率,形成支柱产业竞争新优势。以支柱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等为切入点,通过关键设备数控化、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关键技术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新产品及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工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和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加大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技术进步,实现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
3.民营经济新腾飞计划。
坚持深化改革,营造更为开放、更富活力的体制机制环境,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民营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实施民营经济新一轮腾飞的计划意见》,支持有条件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壮大实力和规模,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发展、创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环境,为民营企业搭建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信息咨询、培训交流、市场拓展、创业辅导等六大服务平台;在继续支持民营企业通过特许经营、贴牌生产等方式进行加工生产的同时,鼓励在国内同行业占有优势地位、发展前景广阔的“专、精、特、新”型民营企业积极创建自有品牌;结合国家、省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引导民资投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加快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到“十二五”末使民营经济成为推动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4.“万企升级”行动计划。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围绕建设高端产业城市目标,大力发展以高层次人才为重要依托、以全面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显著特征的创新型经济,推动企业由一般加工向创新创造升级、由单纯制造向服务制造升级、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苏州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到2015年,全市现有近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升级将实现阶段性转型升级目标,2000家科技型、高成长型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重点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现代化水平高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苏州市“万企升级”计划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升级、两化融合升级、质量品牌升级、技术装备升级、经营管理升级、规模效益升级和绿色制造升级为主要目标,其中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重点推进企业高端人才计划、实施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方面,稳步推进两化融合产业服务示范园建设,着力实施企业信息化提升工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载体建设工程和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在加强品牌质量建设方面,积极实施产品质量攻关计划和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扎实推动企业创建品牌;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方面,大力开拓项目源,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推进重点技改工程的实施;在拓展新产品市场方面,积极引导企业拓展市场,落实新产品拓展市场的政策措施,强力推动实施新兴产业产品推广应用计划;在促进集约集聚发展方面,有序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稳步实施重点产业链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和微小企业进规模培育计划,促进中小企业配套协同发展;在提升绿色制造水平方面,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升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水平,促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建设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管理创新示范企业,深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5.“品牌之都”创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