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期间,支柱产业要以技术进步,产业层次快速提升为核心,以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加大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进行自我改造提升的力度,加强与信息化的深度对接,促进支柱产业显著提高发展质量,并实现总量适度扩张。“十二五”末全市统计口径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出总量达到48000亿元(含新兴产业),年平均递增15.34%,在全市规上工业中的占比达到96%,并基本实现发展质量的“六个提高和两个突破”: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品牌拥有量、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主体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面积产出贡献率;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技术成果应用的根本突破,实现信息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融合应用的根本突破。
1.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思路:以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开发区、昆山高新区、张家港开发区、常熟开发区、吴江开发区为基地,紧跟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在现有总量优势的基础上强化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产业核心技术,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企业竞争力;整合完善产业链,通过引进优化服务外包、兼并重组、横向协作,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提高附加值,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高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品牌引领,充分发挥集聚效应,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加快电子信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本地化。
发展目标:实现由代工、代设计向自主设计、自创品牌转变,由加工制造为主向研发设计、自主制造并重转变,把苏州建成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6%,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培育产值超1000亿元的企业集团2家,超500亿元的企业3家。
重点产品:重点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大功率半导体元器件、液晶显示器产品(包括TFT显示器)、光显示器(包括OLE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等产品;重点发展数字移动通信产品、光纤通信产品;鼓励发展新一代移动计算和无线上网产品、消费类电脑产品、服务器产品、专用计算机设备等产品。
2.装备制造产业。
发展思路:抓住国际装备制造业集群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开发应用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着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形成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和我国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机遇,加快引进世界著名和龙头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培育和发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加快产业规模集聚;关注国家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布局,依据国家、省确定的重大技术装备及关键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配套,打造以大型主机为龙头、专业配套齐全、上下游延伸、规模效应突出的智能装备产业链,突破产业分散弱小局面,形成较为完整的装备制造体系。
发展目标:大力促进和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整体向高端攀升,打造规模总量在全省领先的装备制造业基地。2015年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2万亿元,年均增长21.6%,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4%,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和带动性强的装备制造企业,力争培育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6家。
重点产品:提高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品比重,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规模化;重点发展重型非标压力容器成套装置及大型铸锻件、大吨位航空精密模锻液压机等;鼓励集成式低速大力矩永磁同步电动机及伺服控制系统、五轴以上联动数控机床、焊接机械人成套装备、数控平面激光切割机等的研发制造;重点发展风力发电机、核电设备制造等。
3.化工产业。
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化工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加大升级改造力度,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联合,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及传统普通化工产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新型医药化工和新材料化工,鼓励发展非化学反应流程的新兴化工材料,鼓励和促进化工产业的自主创新,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实施化工企业适度梯度转移,强化入园进区,全面加强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及环保治理,全面提高化工园区的规划管理水平,实现全市化工产业的高端发展、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
发展目标:化工产业要形成安全、环保、稳定、高效的工艺技术,推动催化技术应用,鼓励发展大化工集团和化工联合企业,鼓励支持发展新材料化工、新能源化工、医药化工、生物化工,压缩基础化工、普通有机化工和化学合成的农药化工。2015年化工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11.6%,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培育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4家。
重点产品:以生物技术药物、代糖品种、绿色食品和饲料添加剂为“龙头” 的安全、高效、功能化生物化工产品;以高效化肥和新型生物农药为龙头的低毒高效、低残留现代化农用化工产品;以“三药” 中间体、电子化学品、油田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印染助剂等专用化学品为“龙头”的高端精细化学品。
4.冶金产业。
发展思路:发挥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引导企业重点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冶炼技术,加快对传统工艺、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不断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有重点地关停、兼并、重组一批装备简陋、产品低端的产能和企业,实现装备、技术和产品整体升级,提升产业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形成国内重要的拥有领先技术的节能环保型和创新型冶金产业基地。
发展目标:2015年冶金产业产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7.9%,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0%,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冶金企业,培育产值超二千亿元的企业集团1家,超一千亿元的企业集团1家。
重点产品:重点开发高档次、高强度、防震、耐腐蚀的新型钢种。在高压管用板材、高强度轿车面板、高压锅炉钢、锚链钢等开发上有新的突破,研究开发能提供机械、船舶、汽车、军工等行业应用的高端特殊用材。发挥在热卷板、宽厚板生产线工艺装备上的技术优势,重点开发抗腐蚀、抗大变形管线钢、高等级船板钢和高强度机械工程用钢,为高速铁路、油气开发和长距离输送管道建设以及造船业发展提供优质材料。
5.纺织产业。
发展思路:抓住对行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应用等关键环节,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大力提高装备水平;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标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产业中前端外延外移,创建名牌产品,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推动纺织产业整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发展目标:2015年纺织产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13.8%,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2%,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纺织企业,培育产值超1000亿元的企业集团1家。
重点产品:用纳米改性等新技术开发功能型、环保型纤维产品;提高差别化和功能化纤维比重,大力发展新一代高性能、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多组份复合材料的纺丝技术,提高新型织造和防缩、防皱等后整理水平,积极开发和采用抗皱、防缩、抗静电、阻燃、仿真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产品,鼓励发展知名和著名品牌服装。
6.轻工产业。
发展思路:以新型、实用、安全和专业化为目标,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实施技术改造,推进自主品牌建设,重点走深加工、精加工和“高、名、特、优、新”产品发展之路,着力推动轻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轻工业发展之路,形成层次分明、协调发展的轻工产业格局,形成使之成为在国际国内有影响,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发展目标:2015年轻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5.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轻工企业,培育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3家,超50亿元的企业6家。
重点产品:鼓励高档纸制品的生产;支持绿色、健康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鼓励营养性、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生产;鼓励采用新型节能技术,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高档次、高附加值、新颖实用、绿色环保的民用消费产品。
表八 “十二五”全市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指标
序号
| 产业
名称
| 2010年实绩
(万元)
| 2015年实绩
(万元)
| 年均增速(%)
| 占全市工业比重(%)
| 占全省比重(%)
|
1
| 电子
信息业
| 89479214
| 180000000
| 15.0
| 36.0
| 58.5
|
2
| 装备
制造业
| 45222819
| 120000000
| 21.6
| 24.0
| 21.3
|
3
| 纺织
化纤业
| 31378748
| 60000000
| 13.8
| 12.0
| 30.3
|
4
| 冶金业
| 27312894
| 40000000
| 7.9
| 8.0
| 22.1
|
5
| 轻工业
| 24380088
| 50000000
| 15.4
| 10.0
| 20.9
|
6
| 化工业
| 17347180
| 30000000
| 11.6
| 6.0
| 16.8
|
合 计
| 235120943
| 480000000
| 15.3
| 96.0
| -
|
(三)大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和研发经济,着力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全力促进制造业向全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重点培育引进发展与苏州工业良性互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能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的诸如金融、会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软件和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等生产性主流服务产业,丰富和完善工业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
1.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金融租赁等新型金融形式,充分发挥各类投资基金对工业发展的引领、促进作用,将工业园区中央商务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打造成金融集聚区和金融BPO 产业高地。
2.积极发展工业会展经济,着力引进企业营运总部、管理中心、营销中心等职能型总部,打造高品质中央商务区,着重研究培育发展起全球或亚太地区重要的企划中心、配送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培训中心,形成总部集聚区,打造功能集聚、形态新颖和生态协调的总部经济新载体,重点推动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总部集聚区的建设。
3.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以工业设计为核心,重点发展新能源与新材料设计、芯片设计、电子产品设计、汽车工业设计、冶金工业设计、样本测试/样机研究、内置系统/解决方案,以苏州国科综合数据中心、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加强面向工业特定需求的共性技术、业务流程设计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发挥系统集成、技术集成在工业中的应用。
4.培育一批现代化的,拥有大地区乃至全球业务正规网络的综合物流重点企业及配送中心,形成“虚拟工厂”,发展主要针对工业的物流产业群,引导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企业及供应链服务企业的发展,以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张家港保税港区、昆山出口加工区、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太仓港保税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为基地,积极发展物联网,帮助客户实现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方案制定、物流规划组织和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提高物流增值服务。
5.积极发展质量检验测试、设计试制验证、检测试验咨询等面向生产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的专业服务,为苏州新兴产业与传统支柱产业产品提档升级的检验检测认证提供技术保障。
6.鼓励发展产业联盟和产学研合作,提供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咨询、市场调研、技术转移转化、人才中介等服务
以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支持金融商务集聚区、保税物流园区、软件和服务外包园、创意动漫产业园、科技创新孵化器等现代服务业载体和项目建设。通过加速发展以高科技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建设完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来努力实现“两个提高”,即产业价值链高端产出的贡献率得到较大提高;与制造业相协调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出贡献率得到较大提高。
六、“十二五”工业发展布局
(一)工业布局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宏观上苏州工业产业布局基本沿着“两轴三带”进行的。即沿沪宁和苏嘉杭两大轴线,以及沿江、沿沪、沿浙等三大产业带进行布局的。沪宁发展轴:包括苏州中心城区和昆山辅城两个重要城市,主要涵盖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以电子信息、装备及精密机械制造和新能源、新医药为主导产业。苏嘉杭发展轴:作为苏州南北向重要的城镇和物流轴线以及连接沿江基础原材料与腹地制成品加工产业链通道。起到连接吴江--常熟--苏州中心城区的重要作用,北部辐射苏中、苏北,南面联系浙北。主要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新材料、智能电网、纺织服装等产业为主。沿江发展轴:以岸线资源开发为重点,以长江港口为支撑,张家港、常熟、太仓三个副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钢铁、大型特种装备制造、化工、电力、造纸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主。沿沪和沿浙两带:主要布局了纺织、轻工、机械电子、精密机械等工业。
从上述工业布局现状来看,各产业轴和产业带总体是按照地理特征、交通干线走向和城市区域位置布点的,有其较好的合理性。对充分利用水运岸线和陆地交通干线资源,加强与各大中心城市的产业协作配套,降低商务运输成本,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的良性互动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产业集聚和功能化建设,在各轴、带上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核心又形成了起点高、重点突出、功能显著、上下游衔接的产业恒星群,苏州工业布局正日趋科学化。这有效地提升了集聚度、特色功能度、开发度、产出度、关联融合度、错位度、示范度,同时降低了离散度、干扰度、盲目度、零乱度。
但在布局上仍存在以下不可忽视的问题:1.由于历史原因及规划的变更,企业的集聚布点现状仍有较大的离散度,离城市建设所要求的各功能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界限清晰、走向合理、互为关联、消除干扰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2.工业小区域布局选址不尽合理,座落的制造业群体对周边敏感目标环境影响较大,与区域科学发展相背。特别是由于体制原因,很多产业尤其是对周边环境有特殊要求的特种产业重点建设跳跃式离散性布点。3.重点产业及新兴产业链较短。尤其以大规模和超大规模旗舰型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紧密衔接、功能互补的产业链缺乏。4.以总部经济、研发经济、创意经济为重点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度还不高,与制造业在区内布局既耦合又离散的要求尚存差距。5.以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特征的功能产业载体尚缺乏,制约了对传统制造业的示范、渗透、溢出效应。
“十二五”期间,为极大地提高空间开发强度和产出强度,不仅要进一步加大产业的集聚度,还要加快促进由产业集聚向功能提升的转变,因此既有的工业布局也要调整和升级。要从充分考虑工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总部经济和研发经济的发展;强化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之间高度的关联性;保障城镇建设与工业发展之间互为良性协调等方向出发,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布局需处理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1.空间资源保障重点的问题。空间资源利用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空间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特别是土地和环境资源已经成为我市工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为了实现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把有限的空间资源留给新兴产业和产业价值链高端的业态发展,以有效解决工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增长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