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企业经济效益同步攀升。“十一五” 期间,全市工业在保持持续、平稳、健康、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同步提高。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364亿元,利税1939亿元,比2005年的598亿元增加3.2倍,其中利润达1468亿元,比2005年的424亿元增加3.4倍。百强企业实现利税662亿元,占工业利税总额的34.1%。全市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从2005年的174.02%提高到2010年的206.43%,年均提高3.5%。
7.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十一五” 期间,全市工业坚持转型升级和“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对传统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和低端装备,有序引导中低端业态向外转移,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对外扩张,从而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累计关停并转落后化工企业1140家,关闭不达标水泥企业11家,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00万吨,淘汰落后印染产能2.45亿米。截止到2010年末,全市共向苏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694个,项目总投资额607.91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累计达到6500亿元,其中以更新、提升装备和工艺为核心的技术改造投资达360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从2005年的55%提高到2010年的70%。2010年末,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已从2005年的31%提高到36.6%,规模以上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9%。2010年末,全市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每亿元销售收入使用的劳动力为139人,比2005年的214人净减少75人,减幅达到36%,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效显著。
8.节能降耗取得较大进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咬定五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不放松,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实施节能技改项目近2000项,累计投入资金250亿元,形成每年可节约712万吨标煤的能力。五年共认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370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1300余家。通过开展“能效之星”的创建活动,19家企业被认定为三星级以上企业。广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新型节能模式逐步得到企业认可。“十一五”全市工业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20.98%,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表五 “十一五”全市工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05年实绩
(万元)
| 2010年实绩
(万元)
| 年均增长率
(%)
|
1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 99085843
| 246516665
| 20.0
|
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24660578
| 54340000
| 17.1
|
3
|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
| 5973200
| 19882800
| 27.2
|
4
| 工业投入
| 10491501
| 15550000
| 8.2
|
5
| 技术改造投资
| 3881855
| 10960000
| 23.1
|
6
| 规模以上战略新兴产业产值
| -
| 71005569
| -
|
7
|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 30846586
| 90226654
| 23.9
|
8
| 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工业产值
| 29253079
| 77537330
| 21.5
|
9
| 外贸进出口总额(万美元)
| 14058895
| 27407639
| 14.3
|
10
|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47
| 72
| 8.9
|
11
| 万元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 1.043
| 0.824
| 4.6(年均下降)
|
(二)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执行期,全市工业取得上述重大成就的同时,在发展环节上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较低,企业盈利能力和贡献能力仍较弱。2010年末,全市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从05年的174.02%提高到206.43%,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全市1353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364亿元,利税1939亿元,平均每户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税只有18090万元和1469万元,规模以上企业的利税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8.12%,扣除工业前350强后,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97.4%的企业,户均销售和户均利税仅7953万元和716万,我市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贡献能力总体还较弱。
十城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10年)
|
城市
|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
天津
| 329.66
|
杭州
| 294.15
|
广州
| 261.03
|
宁波
| 253.90
|
上海
| 250.70
|
无锡
| 245.03
|
南京
| 236.70
|
重庆
| 226.00
|
苏州
| 206.43
|
武汉
| 200.00
|
深圳
| 188.70
|
2.工业增加值率较低,粗放型增长痕迹较重。“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幅达到19.9%,但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幅仅为16.6%,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低于总产值的增速,与此同时,工业的增加值率从2005年的25.4%持续下降到2010年的19.1%,低于全国工业26.5%的平均增加值率达7.4个百分点。显而易见,我市工业企业在大部分产业的价值链上,都还处于比较低端的地位,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痕迹较重,工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仍然较弱。
3.高端产业总量占比较低,企业研发投入相对薄弱。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90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6%,虽然较2005年的31.1%占比提高了5.5个百分点,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十一五”末全市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为2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83%,全市工业企业的科研投入和科技原创能力亟待提高。
十城市高新技术产值占比(2010年)
|
城市
| 高新技术产值占当地工业总产值比重(%)
|
深圳
| 56.45
|
无锡
| 45.70
|
南京
| 38.69
|
广州
| 36.99
|
武汉
| 33.38
|
苏州
| 31.68
|
天津
| 29.98
|
杭州
| 25.10
|
上海
| 23.20
|
重庆
| 14.60
|
宁波
| 8.20
|
4.外贸核心竞争力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2010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740亿美元,比2005年的1405.89亿美元增加近一倍,一般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8.72%提高到2010年的21.1%,年均增幅为19.3%。但总体上依靠相对廉价劳动力优势,以较低价格支撑数量扩张占领国际市场的模式尚未改变。我市工业应该加快在产业链中由制造向研发、品牌和市场营销方向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改善外贸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附加值。
5.工业产出能耗较大,能源利用效率仍有差距。2010年全市工业用电量已达到855.25亿千瓦时,比2005年的483.56亿千瓦时增加1.95倍,年均增长达14.2%,实现工业增加值5434亿元,比2005年的2520 .33 亿元增长2.2倍,年均增长16,6%,全市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用电量由2005年的1918.6千瓦时下降到2010年的1573.8千瓦时,年均降幅达3.9%,但万元GDP能耗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任重道远。
十城市万元GDP能耗(2010年)
|
城市
| 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
|
深圳
| 0.51
|
无锡
| 0.66
|
杭州
| 0.68
|
广州
| 0.69
|
上海
| 0.71
|
苏州
| 0.82
|
天津
| 0.83
|
武汉
| 1.06
|
南京
| 1.07
|
重庆
| 1.13
|
宁波
| 1.58
|
二、“十二五”工业发展面临的宏观形势和主要挑战
(一)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对我国产业传统增长模式的冲击。
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但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具有长期性,其中表现为:第一,主要发达国家自身的经济干预措施乏力,经济增长缓慢,对全球经济的拉动和刺激作用十分微弱,这将对我国长期注重的中低端民用产品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第二,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国际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显著抬头,中国以传统方式继续分享经济全球化红利的时代将成为历史。第三,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大,也对我国以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将产生严重的牵制。受上述国际经济形势的综合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实施战略转型已不可逆转,产业发展将出现新的特征和新的趋势。
(二)战略转型新趋势与国内产业调整发展大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健康发展造成干扰影响,进而引发世界各国对其发展模式的反思和调整。我们必须顺应其变,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能力,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是适应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已开始表现为:
第一,调整提升传统制造业,全面增强竞争优势。,2010年,按增加值口径计算,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超过美国,上升至全球第一,在全球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我国已有210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制造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自我为主的核心技术还很少,发展模式还比较粗放,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间很大。在“十二五”期间,制造业的发展必然会围绕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重点,展开新一轮激烈的区域竞争,产业中低端业态由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速度会明显加快。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加快对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优化,及早进行战略应对以把握主动权。
第二,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先发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市场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抓手,随着国务院《决定》的出台,发展新兴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必将成为国内各地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选择。苏州新兴产业起步早、目标高、发展稳健、后势强劲,“十二五”重点要加强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设计,充分研究和把握新兴产业的特点规律,突出自主技术创新和高端人才集聚,从而牢固确立新一轮发展的先发优势。
第三,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特别是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表现更为明显。但由于长期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对推高制造业发展、集聚人才、促进消费的优势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十二五”期间,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将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及助推制造业高端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为各地认识和角逐。苏州是制造业已得到充分发展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很不充分的地区,其空间巨大,活力无限。我们务必要从科学发展的战略角度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的互动与融合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全面迈上新台阶,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两轮驱动,比翼双飞,互为促进,共同提高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