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公交建设。加快快速公交(BRT)线网规划和建设研究,力争启动2-3条快速公交示范线路建设。示范线路尽量选取外围新区道路条件较好的路段,用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走廊带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的建设,引导城市空间的集约型发展,促进外围新区发展。
--普通公交建设。合理优化现有公交网络布局,结合道路改造实施一批公交专用道和公交港湾的建设。主城区内单向三车道以上的道路或单向两车道以上的主干道,规划建设公共汽电车专用道。大力推广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电动公交车辆,在城市中心区主干道,建立以电动公交车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到“十二五”末,新开辟公交线路83条,调整76条,新增公交车辆3000台以上,公交总运营线路条数达到330条,公交专用(优先)道达到200公里以上,总运营线路长度达到6226.85公里,公交线网覆盖率大幅提高,整体公交网络设施和公交出行服务指标达到国内中等偏上水平。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加快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优先实施交通信号系统建设,为公共交通运行中的相位优先和智能调度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全市范围的智能交通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交通信息服务,提高交通流调控能力,实现点、线、面一体的实时交通监控与管理,形成一种全方位、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
--出租车。按照国际化大都市定位,适当增加出租车数量,到2015年末全市出租汽车总数达到13000辆,其中高中档车型达到40%以上。为打造低碳、环保的绿色城市,开展电动出租车应用示范工程,到“十二五”末,电动出租车所占比例达到15%。
--公共自行车租赁。提倡自行车出行,实施明城墙区域42个旅游景点的自行车专用道、服务站以及公共自行车服务管理系统。开展明城墙以外、二环以内重要交通及商贸集中点和浐灞生态核心区的试点工作,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方便快捷、低碳环保的出行服务。
--静态交通。实行“一合二分”,即“规划与设置相结合,设置与管理分离,管理与经营分离”,在城市中心地带适当建设立体停车库;在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鼓励修建公共停车设施;在二环路以外大力发展公共停车设施。在城市边缘主要交通走廊,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停车-换乘”枢纽设施,以适应私家车普及发展的要求,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加强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重点建设17个综合交通枢纽、15个公交停车场和8个保养场等静态交通设施,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城市客运与城际客运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4.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全方位提升市政综合服务能力,着重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覆盖面,高标准建设完善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等公用设施体系。
--供水。配合做好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建成李家河水库及配水设施,完成石砭峪水库向西安市供水复线工程,建设黑河引水渠道复线工程,加大城市供水水源保护力度,加快梨园坪、曹庙、库峪等3座中型水库建设,构建水质优良、安全可靠的多水源联合供水保障体系。加强供水管网改造,新建、改建输水、配水管网555公里,新建、扩建一批增压站,全面消除主城区的低压供水片区;新建6座水厂,改扩建3座水厂,到“十二五”末,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60万吨,其中主城区(含长安区)240万吨,郊二区四县20万吨。加快建设节水型城市,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和节水水平,建立节水激励和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供气。建立安全、稳定、高效的城市能源供应体系,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天然气气化工程,形成多气源供气的格局;城市三环内彻底消灭燃煤锅炉,城市气化率达到100%。天然气中压管网工程建设重点逐步向三环外等城市外围倾斜,建设和完善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和西咸新区(西安市行政辖区部分)等新区管网。“十二五”期间,规划建成投运中压管道300公里,完成天然气城市气化第二门站工程,完善天然气储气设施,提高城市燃气储备和供应能力。
--供热。加快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和热源厂建设,努力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推进热电联产供热工程。完成太华、城北、雁东和明德门二期等集中供热建设项目,完成集中供热站脱硫设备改造,进一步提高供热能力。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的利用,积极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技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热总面积达9839万平方米,力争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供暖1000万平方米。
--排水。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676公里,加快实施城市排水分流改造、城市排水干管及雨水出水口管道工程,解决城市积水及排水困难问题,完成幸福渠和太平河综合治理工程。力争实现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
--照明。实施道路照明设施改造工作,淘汰低效照明产品,提高路灯设施完好率和路灯的亮灯率。对部分重点路段、建筑、桥梁和广场实施景观亮化,美化城市夜景。合理划分城市照明等级,优化照明系统运行,提高城市照明能源利用效率。
--供电。新建西安南750kv变电站,建设宝鸡-西安南-渭南750kv环网主网架。新建110kv变电站68座,增容、扩建110kv变电站13座,扩建35kv变电站5座,为大西安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电力资源。推广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建立与电动汽车发展规模相适应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完成国电西郊、南郊热电厂和大唐户县等9个热电联产项目。
--完善城市地下管网系统。超前和统筹规划安排城市道路与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各种管线、杆线设施建设,坚持各类配套管网与城市道路发展规划和年度城建计划相协调,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施工原则,与城市道路同步建设。
5.环卫基础设施
--公厕建设。建设数量充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的公共厕所体系。逐步把现有旱厕改造为水冲式厕所,推广中水冲洗厕所。每年新建216座,改造50座,到“十二五”末,城镇公厕数量达到2210座以上,其中二类以上公厕达到75%。
--垃圾收集。建设布局合理、交通便利、功能齐备、环境良好的生活垃圾压缩收集体系。每年新建垃圾收集(压缩)站40座,到“十二五”末,垃圾收集(压缩)站的数量达到300座以上,全面实现垃圾收集点进入室内。垃圾清运车辆达到736辆,城区生活垃圾压缩清运率达到95%。
--垃圾处理。继续提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实施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改造江村沟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系统。在主城区周边建设一座处理能力2000吨/日以上的生活垃圾备用处理场,一座处理能力2000吨/日的生活垃圾焚烧厂。推进岳旗寨垃圾综合处理场改进处理工艺,实现1000吨/日的处理能力。主城区逐步实现餐饮垃圾全面管理,建设一座处理能力400吨/日的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同时,规划建设大型建筑垃圾消纳场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到“十二五”末,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5%,餐饮垃圾处理率达到50%。
(三)人居环境建设
以生态为主线,以河流为骨架,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西安建设成山、水、城、田、塬协调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华夏故都,山水之城”。
1.水环境治理
--加强水务建设。加大水环境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逐步恢复昆明湖等城市河、湖、池沼和蓄、引、排水体系,截污还清,治理水污染,实行达标排放。实施碧水工程、大水工程,逐步恢复“八水绕长安”胜景,实现“八水润西安”。实施沣河、渭河、潏河(含滈河)、涝河治理工程和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充分利用东有浐灞、西有沣涝、北有泾渭、南有潏滈等河流的水资源潜力,重现河湖水系。
--完善污水处理系统。按照“企业建厂、政府建网、企业运营、政府监管、企业达标排放、政府按达标水量付费”的模式建设和运营污水处理厂。新建第六(六村堡)、第十(草滩)等5座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第一(邓家村)、第二(北石桥)等4座污水处理厂,加快曲江、浐灞、港务区和西咸新区(西安市行政辖区部分)污水处理系统和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规划建设与污水处理相配套的污泥处理厂。到“十二五”末,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00万立方米,其中主城区175万立方米,郊二区四县25万立方米。
--加快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全面推进旧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采取新建雨、污水管道和污水截流相结合的形式,实现污水全收集。加快新区排水管网建设,重点实施曲江新区、西咸新区(西安市行政辖区部分)、北客站周边等片区的排水管网建设,新建市政道路同步完成雨、污水管网铺设,实现雨水和污水的分流和收集,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设施的使用效益。
--加快城市再生水系统建设。加快城市再生水回用系统建设,建设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等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处理设施,同步实施配套管网建设,随道路建设同步铺设再生水管道,提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到“十二五”末,主城区再生水回用率达到30%。
2.生态园林绿化
按照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基本形成主城区内“四环、八带、多廊道”绿化主骨架体系和都市发展区生态网络,构筑“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相互叠加的复合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到“十二五”末,西安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5%,森林覆盖率达到48%,进入“国家森林城市”行列,力争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突出林业生态系统建设。保护恢复秦岭北麓自然生态区,建成以水源涵养为主的公益林生态系统,恢复秦岭林区的生物多样性;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以及大绿三期、绿色家园建设等工程;在秦岭迎面坡和丘陵台塬区,重点实施秦岭迎面坡、白鹿原迎面坡、洪庆山迎面坡等绿化工程,提高丘陵区和平原区的森林覆盖率;继续推进良种核桃等名特优新干杂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建立城市外围生态屏障,加强河湖水系周边的绿带建设,结合八条水系建设绿色廓道,形成城市绿色生态保护系统。
--完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以明城墙、二环路、三环路、绕城高速为环线,建设主城区绿色环道,以关中环线路、铁路沿线为通道,建设城乡一体绿色廊道,依托城市自然湿地、“八水”及渭河两岸,绿化河道林荫堤岸,逐步实施和延伸唐城绿带工程,建设城市绿色生态保护环。
--实施公园景观建设工程。完成兴庆公园、长乐公园、革命公园、莲湖公园、儿童公园等一批现有公园的景观提升改造,新建文景山公园、新纺织公园、红光公园、大兴公园、清凉山公园等20个以上公园。
--注重新区和城乡结合部绿地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外围新区,以及临潼、阎良、户县三个城市副中心的绿地系统,与主城区绿化交相辉映,构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城乡一体的绿化网络系统。
3.市容市貌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