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任务
(1)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增加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
(2)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形成较为合理的全市整体布局。
(3)完善科普基础设施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
2.主要措施
(1)统筹协调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年)》,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加快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
(2)加大科技类场馆建设。实施武汉科技馆新馆建设项目,“十二五”时期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体现地方特色、突出专业个性的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与改造。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每年兴建、改建或者命名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鼓励、推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工业科技类博物馆或者产业科技类博物馆。
(3)开发开放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国家级、省级和市、区级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各行业部门和地方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把部门工作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建设不同功能的行业科普基地。推动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设施。推动青少年宫和青少年实践基地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增加科普内容,完善科普教育的功能。鼓励高新技术园区开展科普活动,有条件的企业面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施(流程)或者展览馆,并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专门科普场所;引导旅游景点、公园等经营性旅游场馆强化科普教育功能。
(4)大力发展基层科普设施。依托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拓展科普教育功能,建设区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依托街(乡、镇、场)、社区(村)的文化站、广播站、中小学校、职业培训学校、党校(党员活动室)以及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技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的公共设施,结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和农民科技书屋工程、科技大院等重点项目,增加科普图书、挂图、声像资料以及有关展示设备,丰富科普教育内容,建设科普活动站(室)、科普图书室、社区科普学校(大学)等基层科普阵地。有条件的中小学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园、绿色生态园和科技示范园,增强其农业科技教育服务功能。
(十)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1.主要任务
(1)着力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2)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稳定专职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兼职科普人才队伍,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
(3)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2.主要措施
(1)加强农村实用科普人才培养。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组织人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业务骨干、农村科技带头人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发展科普员队伍,向群众传递科技信息,组织群众参与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利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函大等,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农村实用科普人才,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发挥农村科普示范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骨干等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2)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结合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等活动以及科普助推幸福社区行动计划,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队伍。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科普组织、科普场馆、科技团体、社区科普大学等,建设社区科普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学校、学会、科研机构、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企、事业单位和部队的专业人才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建立社区科普人才队伍交流协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