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完善追溯召回机制。由市食安办整合各部门资源,统一技术标准,统筹建设全市食品安全综合信息平台,汇集食品监管各环节备案信息,形成互联互通、协调运作的追溯管理工作体系。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为基础,探索适用的食品追溯技术手段,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条码、中央处理器(CPU)卡等不同的信息传递载体和技术模式,提高食品追溯精度。当发现问题食品时,要求企业严格按照主动召回、责令召回、召回结果评估与监督以及食品召回后处理等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经营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三)建立健全先进实用的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以实施项目为抓手,加大投入,促进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和能力提升,为有效履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加强农产品检验能力建设。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建立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规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行为,指导农产品生产,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消费安全。
2.加强食品生产环节检验能力建设。研究食品添加剂(含香精香料)、非食品原料、有害微生物检验技术;研究食品包装材料等食品接触材料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新技术和安全评价技术;研究有害微生物的自动接种和快速检测技术;食品真实性表征和掺假物识别技术。
3.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快速检测能力建设。组织食品流通环节定向抽样监测,适时开展不定向抽样检测;继续发挥快速检测箱的作用。重点对散装、裸装等食品进行抽检。开展便民食品快速检测活动,实行快速检测通报制度。
4.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充分发掘和优化现有检测资源,在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增设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密切跟踪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安全保证技术措施、关键检测技术等,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科学基础、高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技术监督能力,加快区级食品化妆品监督所的现场快速检测能力建设,常规项目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确保食品安全指标检测准确、可靠,满足日常监管需要。
5.加强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检验体系建设。建立基本的监督检验网络,承担区域性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综合监管抽查检验、质量考核检验、仲裁检验等工作。依托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在理化和微生物检验等领域的领先技术,完善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许可检验、监督检验、评价检验和安全风险监测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提高市、区食品化妆品监督所的现场快速监督检验能力,为全市突发性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安全事件提供诊断依据。
6.加强药品检验能力和口岸检验所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快完成口岸药品检验所开发区搬迁建设,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拓展检验业务范围,合理配置检验资源,努力提高检验检测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药品快速检测技术,完善送检、抽检、批检相结合的药检制度,改革药品监督抽验机制,加大对基本药物目录药品的监督抽验,提高药品抽验资金的使用效率。
7.加强国家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依托国家饮料及粮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大投入,建设技术装备、检测技术、检验人才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食品安全检测开放服务平台,为政府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司法仲裁检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评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成品委托检验等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开展食品安全检测基础理论、检测关键技术、食品企业监控技术的研究,跟踪国外先进的食品安全监管检测技术和措施,研究破解国外食品技术壁垒,做好战略性的技术储备。
(四)建立健全形式多样的食品药品安全宣传监督体系
充分发挥各类宣传阵地作用,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形式多样、上下联动,提升市民食品药品安全消费信心和自我保护能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共同构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固防线,营造公众关心、支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深入开展。
1.以“六进”活动为载体,面向基层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坚持食品药品安全“六进”(进学校、进工地、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宣传活动,广泛宣传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努力提高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群众的维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参与度和知晓率。
2.联合新闻媒体,开展立体式、全方位、经常性的宣传工作。采取开办专栏、播放公益广告片等多种形式,提高社会对食品药品安全的关注度。通过媒体和网站全方位报道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动态,及时公布重要监管举措及抽检结果,曝光抽检不合格产品和企业,公布重大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发布消费预警,增强监管实效。
3.利用信息平台,加强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严格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发布管理,定期发布完整、准确和时效性强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注重加强舆情监测,及时收集汇总食品药品领域热点问题,聘请质量检验、卫生监督、医疗、疾病控制等食品药品安全专家开展舆情分析与研判,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药品安全预警信息,妥善引导社会舆论导向,不断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4.调动各方力量,构建社会监督机制。将食品药品安全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完善推行食品药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部门联席会议、人大政协考察、社会各界评议、媒体监督、义务监督员等工作制度,设立市区、部门联动的举报投诉电话监管网络,形成上下贯通、反应灵敏的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网络。
(五)建立健全配套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政策服务体系
1.完善法规制度。积极参与法治武汉建设,努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落实行政监督问责制,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在食品“三小”(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馆)监管、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补偿、乡镇(街)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方面积极开展调研立法,研究起草体现规律要求、适应时代需要、符合公众意愿、解决实际问题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地方政府规章或者部门规范性文件,为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和促进食品医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2.改善投资环境。在监管中体现服务,积极为食品药品企业提供信息搜索、信息发布、相互联络和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转让、生产协作、人员培训、学术交流、服务外包、检验设备与技术共享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努力发展与境外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与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沟通协调,尽力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药品的研究质量,以提高审评速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核心竞争力。大力支持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积极配合基地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工作,对外国企业和个人来汉投资生产、设立研发机构和开展委托研究等提前介入,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3.推进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资源优势,积极组织我市企业与产学研机构开展互访与考察,促进我市企业与国内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在食品药品领域开展商务交流与合作。帮助企业开阔视野,举办或参与主题不一、内容丰富的食品药品经济发展论坛与展销活动,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沟通平台,引导武汉食品医药企业资源重组整合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我市食品医药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各类资本相互融合的食品医药经济充分发展的新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国际GMP认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实现我市原料药、制剂、中药优势品种的出口,推动我市食品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六)建立健全自律规范的食品药品安全企业诚信体系
积极推进食品药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企业作为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事先预防和全程控制,督促企业建立索票索证、登记备案和问题召回制度,防止不安全食品药品在市场上流通、销售,确保发生问题食品药品做到可追溯。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用档案制度,逐步完善食品药品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诚信档案数据库,推进实施企业信用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诚信守法提醒制、警示制、公示制和约谈制。努力构建食品药品企业主的社会责任体系,每年进行食品药品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工作,依法公开共享食品药品企业及相关人员行政监管信息,建立健全守信褒奖机制、失信惩戒机制、约束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积极引导和督促行业自律规范,在食品企业大力推行HACCP先进管理理念,在药品企业严格推行GMP和GSP质量管理规范,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自觉营造食品药品安全诚信环境。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依法严惩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对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企业,责令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将缺少安全信用的企业依法驱逐出市场,禁止严重违法从业人员再次进入本行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