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以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资源资本化为动力,着力完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形成现代都市农业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城乡统筹原则。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公共资源要素向农业和农村配置,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农民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现代都市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广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农民群众在政府的支持引导和社会的参与帮扶下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
3.科技先导原则。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步伐,充分发挥科技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4.机制创新原则。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优化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发展制度保障,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
5.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集生产、生态、生活、示范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框架,农业内部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发展指标包括:
1.“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市蔬菜基地达到100万亩,其中,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占到90%以上,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达到74%以上,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
2.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远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9.2%,达到32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15%,达到316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不变价)年均增长3%以上,达到230亿元。
3.农业发展水平。全市标准化农业基地面积达到160万亩以上,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年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覆盖率达到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农田旱涝保收面积占比达到85%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
4.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畜禽养殖小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宜建沼气池地区沼气入户率达到60%。
5.农民收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从农业中获取的收入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农民收入增速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同步。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
按照能力建设与机制创新相统一、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生产方式由分散向集中、由粗放向集约、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一是加快发展集约化蔬菜基地。加强蔬菜标准园创建,搞好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一批万亩以上连片的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机械化蔬菜生产基地,稳步提高蔬菜生产水平。重点扶持设施化栽培,大力发展钢架大棚、避雨栽培、喷滴灌栽培。二是努力提高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科学规划生产布局,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场)建设,全市畜禽养殖小区(场)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机械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生猪养殖规模控制在300万头,奶牛存栏规模达到2万头,蛋鸡存笼量控制在1800万只以内,水禽出笼量达到4000万只。三是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要求,对现有老化淤塞的鱼池进行改造升级,实施“低改水”工程,新建20万亩集中连片、排灌配套的标准化精养鱼池基地,提高规模化板块基地设施水平。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提高水产品均衡上市能力和市场份额。
(二)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以加快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是稳步增加农民第一产业收入。继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和庭院经济,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二是不断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乡村休闲游、金融、保险、通讯和信息服务等农村现代服务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三是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力争2015年全市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50%以上。四是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机构为依托,充分盘活农民房屋、土地、林地等资源资产,加快推进农村资源财产化进程。五是不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切实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办法。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补偿比例,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的救助救济力度,建立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体系。
(三)继续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深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一是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种植业继续调减传统低效作物,重点发展种子种苗、特色蔬菜、食用菌、西甜瓜、苗木花卉等高效特色产业。畜牧业大力发展种畜禽,积极发展家禽养殖,稳步发展生猪和奶牛养殖,适度发展肉牛养殖。水产业主攻特色苗种繁育和名特水产养殖。二是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按照建设大基地、培植大产业、形成大片带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积极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建设武汉绿色瓜菜、优质畜禽、名特水产、优质林果茶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三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核心农业龙头企业,创建一批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建设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园区和一批过100亿元的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打造肉制品、乳制品、粮食、油脂、饲料、蔬菜、水产、水禽等八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四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发展模式,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五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大力实施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工程,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力争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800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