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武政〔2011〕85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武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市食品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武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加强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部署和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以来,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初步实现从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过渡转型,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使“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
1.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市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2010年,我市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0%,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粮经作物比重降到4:6,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覆盖率达到61.7%,比2005年提高9.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950亿元,比2005年增长154.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38:1,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机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取得新进展,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全市农田有效灌溉率由“十五”末的74.4%提高到77.6%。全市新增农产品正规化基地65万亩,累计达到125万亩。畜牧业所有蛋鸡小区全部实现自动化饮水,所有奶牛小区实现机械化挤奶。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14.6万千瓦,比“十五”期末增长20%。累计推广农业新模式、新技术130余项,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60%,比“十五”期末提高6个百分点。
3.农业多功能开发起步良好。“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功能得到稳步拓展,“两型农业”发展迅速,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共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20种,累计建立循环农业示范点34处,核心示范面积达到5万亩,辐射推广面积达到30万亩。推广“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灶)户用沼气池9.2万户,建成高标准畜禽养殖小区沼气治污工程11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农户达到2600户,整村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7万平方米。全市全面退出珍珠养殖,三环线以内全面退出畜禽养殖,基本退出湖泊“三网”(围网、栏网和网箱)养殖。乡村休闲游经营单位发展到1024家,2010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67.6%。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从无到有,并被农业部誉为“武汉模式”向全国推广。建立和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通报、公示公告制、市场准入、媒体曝光、“一票否决”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试点,我市连续多年未发生一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已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42个,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80万亩,有13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获得农业部认定,累计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508个,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省级名牌产品42个。
5.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构成发生积极变化,增收形势呈现出近10年来的最好水平。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95元,比2005年增长90.2%,年均递增13.8%,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提高5.8个百分点。从收入质量看,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739元,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93.3%,比2005年提高8.8个百分点。从收入结构看,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上升到43.6%,比2005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
6.市郊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远城区经济得到蓬勃发展。2010年,6个远城区生产总值达到1243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850亿元,年均递增26%,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2.5%,比“十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35107元(5375美元),比“十五”期末增加2.7倍,年均递增30%;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7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31亿元,年均递增42.9%。
7.农村改革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改革成效明显。自2009年4月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行以来,截至2010年底,共组织交易526宗,交易总额达到38.18亿元,帮助农业企业、合作社和示范户融资1.43亿元。全市国有农场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农场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已初步建立;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改革进展顺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全市已完成林改确权面积187万亩,确权率达到100%。农村土地流转成效显著,全市累计流转土地117.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5%,形成千亩以上规模经营项目279宗,面积达到53万亩。
(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市农村改革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成效明显,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五个更加突出”。
1.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与全球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市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阶段,规模普遍较小、管理不规范、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低下;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差,与农户之间的产销衔接也不够紧密,订单农业只占到30%左右。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将很难适应农产品市场全球化的激烈竞争。
2.农业经营方式比较粗放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市农业发展中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问题还比较突出,土地、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利用率偏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农业循环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普及面不广。土壤酸化、盐渍化、畜禽与水产养殖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耕地掠夺性经营情况较为普遍,湖泊水体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仍很艰巨。
3.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矛盾更加突出。近些年来,我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多集中在大江大河的堤防建设和大中型排涝泵站的更新改造上,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为上世纪70年代以前所建,老化严重,灌溉沟渠和塘堰淤塞,农业抗灾能力仍然较差。农业生产手工劳动仍然普遍,机械化程度不高,多数农民仍未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武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4.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仍未建立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从总体上看,农民增收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然较窄,农民非农收入占比仍然不高,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继续保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难度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时还难以缩小。
5.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目前,我市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尚未彻底打破,现行的财政体制、金融体制、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将是“十二五”期间需要着力破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