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努力建设高端三产业区。把鱼形山地区作为“两型”社会建设在面上展开的重点突破口,按照“两型特色、省市共建、市场运作、国际水准”的总体思路和“一年实质性突破,三年初具雏形,五年形成规模,十年基本建成”的时间要求,全面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聚集、科技创新、土地管理等五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配套推进投融资、财税、城乡统筹、对外开放及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建设“哥本哈根”小镇、生态休闲运动走廊、“银发”产业园、特色科技文化产业园、生态宜居生活区、低碳技术产品展示中心、特色商业步行街区等七大功能组团,将鱼形山高端三产业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生态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中部地区“两型”产业示范基地、低碳产品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引领区。
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点内容
(一)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体制机制改革。
1、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大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能源的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立节能执法监督机制,对节能减排成绩突出的企业(项目)在用电、用水、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建立健全能源统计、计量体系,确保能源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健全节能减排投融资机制,研究制定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节能减排领域的信贷支持。
2、推进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进销售电价分类改革,对国家限制类、淘汰类产品和能耗超过规定限额标准的企业,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政策。严格落实脱硫电价。推行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发展的电价政策。规范管道燃气价格管理,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促进污水、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探索建立分质供水和阶梯式水价制度,对居民生活用水采用阶梯式水价,对非居民用水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
3、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办法,支持各县市区按照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农业示范区,扩大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支持沧水铺镇再生塑料回收生产加工试点园区、拓普竹麻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项目建设,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广中水回用,建立利用余热、余压、余气等能源的长效机制。建立城镇居民垃圾分类管理和回收制度,促进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和规模化经营。
4、深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围绕规范运作、公平公正、提高效益,积极探索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拓展配置领域。不断加强招投标、拍卖、挂牌出让、电子竞价等重点制度建设和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
(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
1、健全环境保护机制。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完善产业环境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实施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凡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不予准入或强制性退出。
2、建立资江流域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争取资江流域益阳段纳入国家长江中下游污染治理规划。以控制沿江沿湖地区项目准入和开发强度为重点,加强水系、水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和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有效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探索建立跨区域的流域综合整治和保护机制新模式。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生态补偿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生态补偿分级管理体制;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生态补偿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区域间生态补偿方式和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污染整治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引导鼓励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积极探索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与城乡土地开发相互促进的有效途径,在改善环境中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在土地开发中积累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三)推进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