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提高固废三化处理水平
(1)推进减量化工作
加大推进垃圾减量化工作,减少末端处置量。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宣传,促进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进一步贯彻落实《清洁生产法》、《
循环经济促进法》,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鼓励生产者从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使用及生产环节采取低碳经济的技术和方式,限制产品过度包装,发展绿色包装。大力提倡适度、合理消费,党政机关带头开展“绿色办公”、“绿色采购”及推广电子办公;鼓励推进新建住宅全装修或适度装修,减少房屋装修垃圾;倡导节俭型餐饮文化,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限制一次性物品的过度使用,鼓励推行净菜上市。加大管理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多渠道、多方法、多手段减少各类垃圾的产生,减轻末端处置的压力。
推进日常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完善管理运作机制,修订《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意见》,进一步明确、细化特种固废专项分流和日常生活垃圾分类要求,明确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等各环节责任主体;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设立并开通南京市垃圾分类官方网站,及时发布垃圾分类工作动态及相关信息资料,并组织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人员撰写垃圾分类学术论文,拓展南京垃圾分类工作探索新的思路;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四分类(厨余果皮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收集工作,按要求配置分类投放容器,建立分类专员制度,规范分拣行为,加强分类监管,切实提高分类投放实效;制定分类收运制度,完善分类收运装备配置及作业等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分类收运监督考核机制,完善分类收运体系,同时配套建设厨余垃圾处理厂和资源回收中心。
强化价格调控机制。按照“按量收费、按类收费”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单位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工作,探索和研究居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完善市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采购服务的价格机制,健全各区(县)生活垃圾总量控制和计量收费制度,实施“超量加价、减量奖励”政策,鼓励源头减量。建立生活垃圾跨区域处理的环境补偿办法,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2)提高资源化水平
建设2座南京市静脉产业园。规划建设江南静脉产业园和江北静脉产业园,为南京市垃圾分类做好配套。江南静脉产业园占地面积10650亩,选址于江宁区江宁街道,园区以安全、集约、生态、节能和领先为建设理念,包括固废处置区、配套服务区和回收利用区等功能分区,具备垃圾焚烧、垃圾填埋、有机垃圾生化处理、其他特种固废处理、再生资源和再生能源利用等功能。江北静脉产业园选址定点在南京市浦口区新甸镇以西,将建设成为南京市江北地区生活垃圾战略处置基地、江北地区生活垃圾最终处置场所、南京市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全市生态绿色建筑博物馆,重点发展生活垃圾处理、其他固废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科研教育培训、绿色能源示范、环保文化创意等产业,包括固废处置区和配套服务区,其中由生活垃圾焚烧厂、炉渣填埋场、厨余垃圾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厂组成。
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建立健全建筑垃圾集中收集、规范运输、定点处置机制,促进建筑垃圾有序消纳。加强源头管理、市场运作,工程渣土(泥浆)的运输车辆实施全密闭运输,并配套定位系统进行全过程监控,加强对渣土运输、乱倒的查处,严格控制渣土在装载、运输和弃置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进一步完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健全建筑垃圾处置网络,加大建筑垃圾和泥浆的消纳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宕口,结合城市开发进程,建设建筑垃圾处置场,用于调控、储存暂时无法利用的建筑垃圾,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垃圾和泥浆到处倾倒的问题,实现建筑垃圾的集中消纳、统一处置、综合利用。推进建筑装修垃圾、拆建废料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研究制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充分发挥建筑垃圾、渣土的工程性利用途径,通过设立区域分拣处置场,实现郊区装修垃圾、拆建废料就地消纳和再生利用。
构建餐厨垃圾资源利用体系。制定餐厨垃圾管理办法,规范餐厨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行为,建立餐厨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探索餐厨垃圾处理的新工艺、新技术,开发餐厨垃圾资源化产品。建立餐厨垃圾的收运和处置成本核算以及补贴机制,运用经济杠杆和手段,鼓励和促进餐厨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继续推进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工作,鼓励企业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研究企业利用回收资源再生产品的激励政策。支持采用焚烧发电、生物气利用等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着力提高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率。
(3)全面实施无害化
大力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江北垃圾焚烧发电厂、江南垃圾焚烧发电厂、江南生态垃圾填埋场、江北静脉产业园、江南静脉产业园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的建设进程;完善六合、高淳、溧水等区县的无害化处置设施;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县(市)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系统的建设工作,探索农村有机垃圾就地消纳的技术路线。
建立大型生活垃圾中转运输系统。南京市大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逐步向外围转移,急需建立与长距离运输相匹配的中转运输系统,做好城区5座大型垃圾中转站的建设。
严格控制“二次污染”。加强填埋场、焚烧厂、综合处理厂等处理设施产生的渗滤液、恶臭废气及焚烧尾气的治理;推广生活垃圾中转站等渗滤液就近规范排放,减少收运环节中渗滤液污染,提高运输效率,确保收运规范优良率95%以上。
实施对停用环卫设施的生态修复。做好天井洼、水阁、轿子山等卫生填埋场终止使用后的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关闭镇级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对已投入运营、在建、规划建设的大型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周边,实施规划控制,严格控制人流聚集性项目开发,并结合实际情况建设防污染隔离林带,改善垃圾处置设施周边的环境。
加大粪便纳管力度。按照粪便就地纳管处理的规划目标,结合旧区改造等,创造条件,继续加大粪便纳管力度,至“十二五”期末,城区粪便污水逐步实现纳管处理。
5、推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建设
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依托,确定全市统一的垃圾处理处置系统和中转运输系统,以中心城区为规划和工作重点,逐步带动周边外围郊区,保证全市各区的共同发展,全面推进南京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改造、分类收集等多项工作。
充分研究国内外各种先进的生活垃圾收运方式,吸取垃圾收运的各种方式和各个环节的优点,根据南京市老城区和新城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的采用最适合的收运方式和设施设备。充分利用环卫科技的进步和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的收运方式,使用国内外流行的密闭式、可分类的收运设备和设施,保证南京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技术先进、运行良好。
“十二五”期间,配合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推进,持续推进南京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改进和设施的布局,提高环卫工作整体水平,并将分类收集回收后的可利用物资等不同垃圾分类处置,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6、城市保洁与环卫公共设施管理
加大道路保洁管理和监控力度,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区域全天候巡回保洁,着重从控制道路扬尘污染角度,改善道路保洁作业流程和方法,提高道路保洁水平和质量,保持道路整洁卫生,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
加强公共厕所的管理,积极推进社会公厕开放;完善公厕导向标志系统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快速、高效的公厕应急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公厕服务水平,实施公厕24小时开放。
推进生活垃圾小型收集站建设管理;研究推广新技术、新设备,增强渗沥液分流能力,力争实现收集站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专业化、环保化、区域化、规范化”。
7、爱国卫生管理
以提高市民健康素质、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卫生面貌为目标,构建城乡平衡发展的爱国卫生工作新局面。全面推行除四害市场化服务,巩固各项除四害先进成果,开展行业卫生管理,提高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做好城市卫生工作的协同管理;新增农村户厕20万座,全市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创成一批市级以上卫生镇村。
(四)提升城管执法能力
1、加强体制改革,发挥“大城管”优势
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道三级城管执法运行体制,有效整合系统内部管理资源。进一步理顺城管与规划、建设、环保等专业职能部门的工作界面和职责关系,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全面梳理城管执法内容和执法依据,明确城管执法职能权限,完善城管执法程序,确保城管执法工作的规划、有序推进。
在机构的设置上要进一步理顺关系,强化各级职能。各区城管执法大队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类单位,隶属于区城管执法局;区城管执法大队受区城管执法局委托,负责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具体事务。区城管大队原则上以街道或特定区域为单位派驻城管执法分队,负责各街道或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具体事务。
2、注重勤务模式完善,提高反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