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试验并开展了CCTV管道检测技术的运用。积极开展科研规划项目,完成了《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南京市环境卫生设施总体规划》、《南京市主城区户外广告设置总体规划》及《南京市主城区道路街区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以及《悬铃木少果无果优良品种的高枝嫁接试验研究》、《南京城市公共绿地、风景林和行道树树种规划及应用研究》等课题的研究,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和依据。
(四)城管执法工作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在原有58项行政执法事项的基础上,结合市政府最新颁布的《
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办法》、《
南京市火车站地区和中央门地区综合管理办法》、《
南京市市容管理条例(修改决定)》等城市管理法律法规,每年对行政执法事项进行调整。截至2010年,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事项总计140项。开展三级立体巡防体系试点推行,目前已经在市内的20条景观道路上试点实行“片、路长”制度,以进一步形成条块结合、责任明晰巡防体系,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防范能力、执行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在治理偷乱倒渣土方面,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规范建筑渣土的处置程序,在每辆渣土车上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实现对渣土车的全程监控。在治理乱设摊方面,坚持堵疏结合,“堵”采用严格执法,“疏”采用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科学合理设置设摊疏导点,引导摊贩合法经营,并加以规范和管理。目前我市各类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案件逐年下降,由“十一五”初的近10万件案件下降至不足7万件,城市容貌和管理水平逐步上升。队员素质不断提高,至2010年年底,南京市13个区县共有15个执法大队、102个执法中队,执法人员数量总数为1520人。根据《南京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千分制考核办法》、《关于实施城管行政执法网格化管理的意见》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支队市容环境分级保障工作预案》,通过明确责任,增强了各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的责任意识,调动了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执法效能。
(五)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城市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横向、纵向比较都有了长足进步,但以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广大市民的需求来衡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业管理体制机制仍需完善。行业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管理、作业、养护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遗留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设施维护主体确定及权、责划分有待进一步清晰;融入新的大城管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存在多头管理与管理漏洞并存、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等现象;市政及绿化养护、生活垃圾处置、环卫作业缺乏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配套法规、规章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行力度不强;管理的顽症难点难以根治,市容专项整治反复回潮现象长期存在,“门前三包”责任制度有待加强,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二是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有待完善。排水管网建设投入不足,污水收集率和处理效率不高,河道积淤严重,束水涵道较多,引水调水机制不完善,污水管网建设依然滞后,部分管网未能有效贯通,雨污分流不彻底;市容景观建设仍处在点、线层面,突击工程仍是当前工作的特色,未形成建设常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有待加快,布局有待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
三是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待提高。街巷整治工作任务重,部分街巷道路积水问题依然严重;部分隧道桥梁使用年限过长、标准偏低,存在安全隐患;无灯街巷、无灯小区依然存在;不少城区的绿化养护水平仍较粗放,精细化程度不够,缺少特色、缺少精品;城乡结合部及郊区的市政设施仍然薄弱,郊区公共环卫设施严重不足。
四是生活垃圾“三化”总体水平有待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效果尚不明显,资源化利用水平还不高,无害化处理能力仍有较大缺口。南京市区的3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已投入使用多年,严重超负荷运行,很快就将填满,郊区还有数量众多的简易处理场,环境影响大。当前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为南京市生活垃圾寻求新的出路,建立新的生活垃圾处置系统迫在眉睫。
五是维护运行管理经费保障不足。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养护费用标准偏低,养护资金不到位,区级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已有设施普遍在老旧状态下维护,影响养护、作业质量,进而影响城市环境。
六是城管执法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有待完善。城管执法部门职责虽然初步确定,但是具体实施起来仍有一定困难。市、区(县)与街道(镇)层面上,执法体制尚不完全统一,且城管执法的立法进程略显滞后,法律赋予城管执法相应的强制性手段缺乏,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目前执法还是靠“突击、整治”来实现,导致违章违规行为反弹性大,顽症治理尚待加强,预警监控有待提升。各区县基层城管部门执法装备的整体水平还较为落后,尚未建立全市城管执法指挥系统,执法装备整体性能差、装备不规范、标准不统一,执法力量及费用投入不足。
二、“十二五”形势分析
“十二五”是南京实现转型创新跨越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期,是经济、社会、城市发展进入战略转型的新阶段,也是南京市政、绿化、市容、环卫行业持续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切实维护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五年。南京城市管理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必须应对严峻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
1、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推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南京市建设“智慧城市、宜居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宏伟目标,也需要以良好的城市环境为基础。随着生态文明观念的全面普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管理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行业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全新理念。
绿色、低碳的城市发展,客观上要求贯彻集约节约、高效循环的理念,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投入等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城市用水、用电等资源消耗量,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提高城市管理的节能降耗水平,提高行业发展质量,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行业发展面临重大项目建设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绿化、市政、固废处理等各类项目的建设将促进新一轮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高潮的形成,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时机。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的举办,将带动城市建设和品质提升,城市建设将向打造基础设施功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现代化特征明显、人居环境优良的目标努力。因此“十二五”期间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都将为城市管理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带来新的机遇。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加速,南京作为承东启西、承南启北的门户城市,城市地位更加凸显,为集聚发展资源、提升发展能级提供了新机遇。借此契机,加强与周边城市交流和沟通,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能力,以提升南京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
(二)面临的挑战
1、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
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资源、能源平衡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本市资源节约型生产和消费模式尚未形成,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大。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受土地资源约束,市政、绿化、环卫等设施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快固废处理设施建设、维护城市运行安全的任务越来越重。
2、创新转型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强力攻坚期。随着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城市运营难度加大,围绕南京城市创新转型发展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宜居城市建设,塑造南京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众多问题的存在严峻考验着城市管理能力。
3、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城市管理形成新压力。
“十二五”期间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新市镇建设力度,建设配套完善的农村新社区的重要时期。但目前城市与农村、江南和江北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固废处理水平、公共服务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水平,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提高城镇垃圾处理水平,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