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的通知


  --加快市政污泥处置系统化建设。加快污泥处理专项规划编制,研究市政污泥、污水厂污泥合理处置方式,拓展处理模式。

  3、绿地生态系统建设

  --着重建设生态绿色廊道。通过对长江两岸滨江道路、江堤和洲岛的绿化建设,形成与长江融为一体的宽阔带状绿色廊道;通过明城墙外郭两侧公共绿地和秦淮新河两岸绿化景观建设,形成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绿色廊道,串联沿线的自然山水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建设绕越高速公路两侧100-300米绿化带,形成道路生态绿廊。

  --加强楔形绿地和隔离绿地建设。加强山体保护,严格保护老山-长江、云台山-牛首祖堂山-雨花台风景区、青龙山-紫金山等6处楔形绿地,重点控制和建设大厂-浦口、板桥-滨江等8处位于城镇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地,保护位于楔形绿地、隔离绿地内的山体、水体及已有的林地和湿地资源,并对裸露山体加强植被恢复;对具有污染防护隔离功能的滁河湿地-大厂隔离绿地、六合灵岩山-八卦洲2处楔形绿地和长芦-雄州、仙林-炼油厂4处隔离绿地,加强防护林地建设,防止污染扩散。

  --构建郊野公园体系。重点整治青龙山、牛首山-将军山、老山、栖霞山、幕府山五座山,建成聚宝山、绿水湾、宁南森林公园、龙袍湿地公园等郊野公园,并在此基础上,启动秦淮河、小漓江-龙山、龙王山、云台山、朝阳山等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建设,构建以主城为中心向郊县辐射、分布均匀、特色显著的郊野公园网络体系。

  --完善“一主三副”绿地系统。在主城内,重点加快钟山、雨花台风景名胜区和滨江、幕燕风貌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在目前明城墙外侧绿带95%环通基础上,加快明城墙内侧绿带建设,形成主城名副其实的绿环;继续推进添绿工程,每年完成新、改建城市绿地及广场游园提档升级项目20个,提高绿地的公共性和可达性,逐步实现老城居民出门300-500米可达绿地游园的目标。在三个副城建设中,注重沟通山体、河流、湖泊、公园、绿化生态廊道等绿色空间,建立完整的绿地系统,合理配置城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游憩空间。

  --提升城市公园景观品质。打造玄武湖、紫金山及古城墙一体化为主体的“中央公园”,提高景区规模效益和服务水平;各城区在主要地段重点改造1-2个有规模上档次的公园,做到主城区公园景观品质大提升;同步提升重要景观道路、城市河道、广场游园等绿化品质。

  --推进道路两侧绿地建设和改造。完善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建设,完成一批主城区主次干道和支路两侧绿岛绿带升级改造。

  4、滨江岸线风光带建设

  合理利用滨江岸线,保护城市取水口。结合滨江公园、滨江绿化带建设,布置公共建筑、市民广场等开敞空间,形成以文化、商业、休闲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力地带,体现南京滨江特色。

  --建设滨江风光带。加快南京江南江北滨江岸线风光带建设,展现滨江特色。

  --进一步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岸线的监管工作,确保城乡饮用水源安全。严格保护龙潭等8处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岸线,采用区域供水,逐步关闭乡镇取水口,节约滨江岸线,增加城市生活岸线的比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重点保护沿江绿水湾湿地等12处生态岸线,妥善处理沿江湿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重点完成沿线绿水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新济州自然保护区、兴隆洲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将上述地区建成集湿地保护、农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保护区。

  --着重推动河西以及下关、浦口火车站滨江地区的设计和建设。启动河西滨江风光带二期工程,实现整个河西滨江分光带贯通,展露“观江、乐居”的“绿色长廊”新景观;改善下关、浦口地区的交通条件,挖掘其历史文化底蕴,重塑城市功能,将其打造为文化、居住、滨江旅游和休闲为一体的滨江活力地区。

  5、城市市容市貌整治

  实施以道路为主体,突出重点地区、街道的市容市貌整治规划方案,扎实推进全市范围的市容市貌整治,实现市容市貌的新一轮提升。

  --进一步推动街巷(支路)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实施环境整治中心向小区的延伸。集中解决清扫保洁、垃圾转运等难点问题。规范设置临时摊区,拆除违章建筑。改造街巷绿化设施,提升街巷绿化标准。

  --完善城市亮化工程,着重提升重点片区的亮化档次和水平,打造一批精品示范片区。精心设计,实施干道沿线及重要建(构)筑物景观照明,展现风格,体现特色,对沿线行道树进行照明设置,提升沿线景观亮化观感,形成夜间特色亮化风景线。

  --高标准加大对重要道路两侧围墙、建筑立面、店招店牌、公交车站等城市家具的改善和管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彰显古都人文底蕴,加快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之心,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文化复兴,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和谐统一。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增强城市文化品质,巩固提升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增强城市竞争力。

  --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和法制建设。完成已公布文保单位和市级以上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完成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历史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整体保护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和民俗精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空间,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方法规规章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法规实施细则、规章规范,完善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

  --保护古都格局。展示六朝建康都城遗址,保持南唐御道(今中华路)现有线形和宽度,保护并延续沿街传统建筑风貌特色;保护明代四重城郭格局,整体保护明代都城城墙与城河,保护和展示明皇宫的遗址遗迹,保持明代御道(今御道街)现有景观风貌。

  --保护与更新特色历史风貌区。按照妥善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打造颐和路公馆区、西白菜园、大马路-天光里、金陵机器制造局、浦口火车站等12个特色显著的历史片区。按照“保下来、亮出来、用起来”的保护开发思路,积极保护片区城市肌理,充分挖掘文化资源,适度进行开发利用,不断提高地区历史文化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打造明城墙风光带和秦淮河文化带。打造以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秦淮风光带为核心的明外郭历史文化绿色廊道;继续整治明城墙内外侧环境,全面完成城墙本体修缮;开辟明代城郭休闲道路,建设一批登城设施,串联周边山水形胜,形成内城外郭立体游览系统;通过中山大道沿线民国建筑的保护修缮,提升两侧景观,打造南京重要景观、历史和商业活动轴线。

  --建设和提升文博场馆,彰显南京各个历史时期的特色文化。重点建设东吴历史文化博物馆、六朝建康城遗址博物馆、南唐历史文化博物馆、堂子街壁画艺术馆,改造提升云锦博物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江宁织造府、非遗馆等。建设和改造大报恩寺、明皇宫遗址公园、仙鹤门、姚坊门、龙江宝船厂、南朝陵墓石刻等遗址公园或文化广场。

  --挖掘、串联和展示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在对南京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梳理、建立信息库的基础上,实施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通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标志说明、展示陈列,以及主题策划和线路组织,串联零散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六朝怀古、大明胜迹、郑和遗踪、太平天国、民国建筑、近现代工业遗存、宗教文化、科技文化、革命文化等9大串联旅游主题,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

  --建设标志性现代文化空间。建设江苏大剧院、河西新城文化艺术城(含南京美术馆)、渡江胜利纪念馆二期、档案馆及方志馆等文化设施,加快现代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五)增强保供防护能力,加快城乡公用服务设施建设

  以增强城市保供水平和整体防护能力、提高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质量为目标,深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初步实现城市公用设施现代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信息化,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覆盖面,形成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全国领先的城乡公用服务设施体系。

  --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有效整合城市供水资源,以城市水厂代替乡镇、企业自备水厂向居民供水;保护山区水库,建成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大力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违法建筑及设施,完善突发性事故应急机制,确保城乡供水水质安全。

  --加快供水设施建设。完成城南、江浦水厂扩建工程,新建龙潭、桥林水厂;加快老小区二次供水系统改造;实施溧水、高淳区域供水工程,全面整合供水资源,形成江南、江北供水网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主城及副城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新城、新市镇达到98%以上。

  --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按照节水型城市要求,积极推进南京中水、雨水回用系统和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再生利用系统建设,综合考虑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20%;降低现状供水管网漏损率至12%以下,努力推进“节水型小区”的创建工作,加快节水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节水工作的展开。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