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1)建立完善节能机制
市以下各级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节能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节能领导体系和节能工作目标评价考核体系,把节能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综合考核指标。
以“千家企业”和“百家企业”节能行动为主要抓手,突出抓好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全市9家“千家企业”和8家“百家企业”五年累计节能量为349.11万吨标准煤,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的138.91%。
(2)加快推进法制建设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颁布了《
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
南京市促进清洁生产实施办法》、《
南京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和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成立了“南京市节能监察中心”,加强了节能执法力量建设。
(3)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
“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强了节能基础工作,一是充实了市级能源统计力量,构建了市、区(县)、开发区和企业三级能源统计体系;二是加强了企业能源计量工作,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显著提高;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全市每年举办多期能源管理岗位培训班,将节能培训列入市管干部培训和党校授课内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提高了全民节能意识,促进节能工作的开展。
5、节能领域更加广阔
“十一五”全市节能领域不断拓宽,建筑节能、交通领域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1)建筑节能
“十一五”期间,全市认真落实新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组织开展了新型建筑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应用、绿色低能耗建筑等试点工程20余项。建成节能建筑5205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680多万平方米。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10多个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和1.2万户、10万平方米的旧钢窗改造。
(2)公共机构节能
“十一五”期间,有关部门制定了《南京市机关节能管理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办法》,集中精力扎实抓好公共机构节电、节油、节水和公务用车运行费用的管理、节约和考核工作。与2005年相比,全市机关人均用电量下降23%,人均用水量下降33%,车均油耗下降14%,较好地完成了公共机构节能目标。完成了58栋165万平方米公共机构建筑能源审计。
(3)交通领域节能
“十一五”期间,全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2010年底,地铁通车里程突破85公里,居全国第四;每年淘汰更新公交车辆超过500辆。
二、面临的形势
(一)资源和环境压力
目前全市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经济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期,根据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提出的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的经济实力要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8600万吨标准煤左右,比2010年增长70%以上。
考虑到能源加工转换因素,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实际的能源投入量将达到1.54亿吨标准煤,给能源运输和由此带来的SO2、CO2及粉尘等污染物的减排造成空前的压力。
(二)结构调整压力
“十二五”期间,全市传统的重化工、发电企业还将保持惯性发展的势头,其中扬子石化、金陵石化的原油综合加工能力将分别从目前的800万吨/年和1350万吨/年,上升到1250万吨/年和1800万吨/年,每年增加原油消耗量900万吨,折合标准煤1285.74万吨。新增火电装机容量约300万千瓦,每年新增发电用煤量约400万吨标准煤。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全市工业结构调轻的难度。
随着特大城市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交通、建筑和生活用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些能源刚性需求增长,都将对“十二五”节能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工作难度压力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四个方面的瓶颈问题日益突出。
从政策创新上看,目前国家颁布实施的一些税收和财政政策,还不足以推动企业加大节能投入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门槛高、优惠少、违法成本低。
从机制创新上看,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能效对标、自愿协议、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管理等节能新机制发展不平衡,有些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有待加强。
从技术创新上看,现有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可实现的节能空间收窄,高新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实施节能改造的边际成本明显增加,节能的经济效益呈下降趋势。
从管理创新上看,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能源管理队伍建设、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能源统计、定额管理规范等基础工作上仍滞后于节能工作的要求,节能管理仍然处于一种粗放式管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