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
主要目标: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力争超过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到2015年力争达到5000亿元。
发展重点:以信息化和现代经营模式促进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培育和推进电子商务,打造一批在全国网络购物同行中名列前茅的新型商贸企业。加快建设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批发贸易体系,打造融商品展示、信息发布、价格形成、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大型连锁企业运用兼并方式加快发展,成为零售贸易市场的主导力量。发挥南京商贸业在都市圈市场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定期引进境外采购团到宁采购,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总承包,促进我市外贸快速增长。加强“菜篮子”建设,提升成品粮油储备水平,确保全市粮食副食品供应稳定顺畅。
发展布局:构建六级商业中心体系,即3个市级商业中心(新街口、河西、城南)、1个市级商业副中心(江北)、4个副城级商业中心(东山、仙林、雄州和湖南路)、33个地区(新城)级商业中心、若干社区(镇)级商业中心和基层社区(村)级商业中心。打造新街口和河西两个集聚能力突出的全国一流商业街区。
专栏12 南京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
南京是区域商贸中心城市。2010年,全市完成批发零售业增加值519.29亿元、住宿餐饮业增加值92.95亿元,分别增长12.5%和12.1%,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20.4%和3.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7.77亿元,同比增长18.5%;实现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979.3亿元,同比增长15.6%。南京连锁经营发展迅猛,在全国连锁企业百强前10强中占据2席,在全国城市中位列前茅。南京各类大型商业设施齐全,国际一线品牌众多,新街口地区已经成为全国国际知名品牌最集中的街区之一。“万村千乡”工程、“放心工程”等不断推进,消费环境不断完善。
|
(二)积极培育影响和潜力大的其他服务业
--房地产业。坚持以“人居环境优良”为目标,打造“住有宜居”休闲城市。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加速改造传统住宅产业、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民用建筑中应用,构建集约化的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促进住宅产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商务楼宇规划建设档次,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规范发展物业管理,建立物业管理新体制,引导物管行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增强调控的科学性、针对性,加强交易秩序监管,优化房地产交易环境。继续培育和发展房地产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均衡发展。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对建材、家居、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社区服务业。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步伐。积极引导高层次合理消费,促进大众文化、全民健身等新型社区服务业发展。完善和构建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制定服务标准,营造优惠环境,积极鼓励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引导和培育家政服务、涉老养老、托儿服务、洗染服务、洗浴服务、理发美容服务、修理与维护服务、清洁服务等各类社区服务业发展,以品牌化和连锁化为方向,促进相关社区服务企业做强做大,更好地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化程度。
--教育培训业。充分利用南京文教综合优势,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建设面向区域的人力资源开发基地,满足多层次人才需求。全面扩大教育开放程度,推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世界一流学校和培训机构来宁联合办学和开展高等级人才培训,吸引留学生来南京求学。加快发展职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应用型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推进培训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技工和管理人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激活南京教育活力。
--医疗保健业。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医疗资源合资合作,鼓励社会参与,兴办高水平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能级,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鼓励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积极发展中医药养生、专业康复、护理服务、心理健康保健等医疗保健服务业。
--体育健身业。吸引社会力量投入体育产业,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育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训练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和体育转播、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产销等体育相关产业。健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社区体育活动。
(三)努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主要目标:到2015年,争取省、市级集聚区数量达到60个,其中营业收入超千亿元集聚区2个以上,营业收入超百亿元集聚区10个以上。
发展重点:引导集聚区规范管理,强化功能,大力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软件及服务外包、科技研发、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向集聚区集中发展,着力彰显集聚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的示范、带动和支撑效应。加强对现存老厂房等存量资源的引导和开发,促进形成一批新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区。引导各类集聚区加强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以公共数据库、公共信息网络、公共实验平台等为重点,提高集聚区整合资源和集约发展的能力,促进资金、项目、信息等要素以及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向集聚区集聚。探索创建集聚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人才吸引、人事服务、人员培训系统,强化集聚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培育建设一批以楼宇为主要载体的微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提高商务楼宇入驻率和入驻企业档次,充分发挥商务楼宇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使楼宇经济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经济形态,成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强有力支撑。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一批相对集中、配套完善、管理成熟的特色商务楼宇精品,按照国际公认的“5A智能大厦”标准,提高楼宇智能化水平。积极培育、引进具有一流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提升楼宇经济品质功能。“十二五”期间,要努力打造一批税收超5亿元商务楼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