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和军民结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牵引作用,着力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层次和水平,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向智能融合型转变。
1、建设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区
以建设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不断探索具有南京产业发展特点的“两化”融合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积极创建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围绕协同管理设计、工业服务分离、安全节能监测、商务电子交易、数据开发共享和实用人才培训等六个综合信息化服务模式,不断探索我市“两化”融合创新模式,每年推出十个平台建设项目,加快平台经验推广应用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级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发挥“两化”融合促进中心作用,为“两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健全“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开展智能园区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区域性和基于产业链以及产业集群的“两化”融合重大应用项目,大力推进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化工园、六合经济开发区、软件谷等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智能化发展水平。
2、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围绕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等企业信息化建设6大关键环节,实施“两化”融合关键环节“六化”工程,每年重点推进100个信息化建设项目,带动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重点组织实施500个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重点项目,建成三十个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创建15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200个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3500家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升级,规模以上企业80%以上实施ERP信息化改造升级,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65%。建成一批电子商务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3、推进智能产业和智能制造
依托我市科技基础、产业基础、软件优势,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重点发展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光学配件、精密基础件、光电材料、智能材料等为主的智能基础产业,以感知、传输、计算、控制等功能单元为主要内容的智能核心产业,以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汽车、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建筑、智能安防、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商业等领域为主的智能应用产业,以及智能服务产业等。积极采用先进的智能制造方式,推进产品全三维建模、数字样机、虚拟仿真、协同设计等新型研发模式的推广应用;积极采用精益制造、敏捷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提高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自动化水平;重点推进石化产业生产自动化改造。加快工业控制、嵌入式系统、工业软件、应用电子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实现汽车、飞机、船舶、家电等行业产品的智能化升级。
4、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及相关产业发展
抓住三网融合试点的机遇,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努力探索“共建、共生、共享、共赢”利益机制,实现互联、互通、互动,可管、可测、可控。大力推进电视互联网工程,重点建设IPTV、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平台,推动移动通信网、城市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手机电视分发服务、信息及增值服务。加快三网融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步伐,努力攻克一批三网融合关键技术,引导有关企业加快相关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推动中国移动游戏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
5、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鼓励和引导驻宁军工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在我市支柱和新兴产业领域,以核心技术为基础,推进产业链建设,促进军工经济融入地方经济圈,实现与我市产业经济的融合式发展。重点围绕民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通信、民用船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环保材料和设备等六大产业化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发展一批市场影响力大的名牌军民结合产品,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度高的军民结合型产业基地,培养一批优秀的军民融合型企业家和技术创新团队。力争到“十二五”末,培育出一批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的大型军民融合企业,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
(三)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向绿色低碳型转变
把绿色低碳、清洁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突出重点,以发展低碳经济为主线,以提升工业能效为核心,以清洁生产为突破口,以资源综合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以青奥会举办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为契机,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确保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约束性指标按期完成。
1、实施低碳产业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以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节能减排、增加碳汇为重点的低碳产业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发展体系,积极稳妥地应对以低碳技术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壁垒。大力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主的风电光伏装备产业、智能电网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等低碳产业群,大幅提升其占工业经济比重。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开发低碳产品,把低碳化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型新型机电产品、低碳型交通装备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在石化、钢铁、建材、电力等高耗能领域的应用,实施低碳技术示范工程,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化改造,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南化研究院等碳捕获、碳封存技术产业化进程,推广试点、示范,提高碳汇能力,逐步建立区域性碳交易和低碳技术交易平台。重点推进麒麟低碳产业经济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建设。
2、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建立绿色制造体系
通过促进企业开展设计开发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清洁化、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改造,着力构建节约型的绿色制造产业体系。大力开展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工作,实现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全覆盖。积极推进脱硫、脱硝工程建设。到2012年,全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总数力争达到500家以上,2015年,达到800家以上,实现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的全覆盖。积极推进脱硫、脱硝工程建设,2012年前,完成所有燃煤电厂脱硫工程,以及扬子石化、上海梅钢等10家以上非电力重点企业主要设备烟气脱硫改造工程,2015年前,完成重点企业主要设备烟气脱硫改造工程。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脱硝工程建设,2012年前,完成单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燃煤机组脱硝工程,2015年前,基本完成所有燃煤电厂脱硝工程。进一步加强铅、汞、镉、砷等重金属的污染防治。
3、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
以提升综合能效为核心,大力推进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耗能产业节能减排工作。围绕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等环节,推广冷却循环水系统节能、水动风机冷却塔等15项重点节能技术,重点实施扬子石化环氧乙烷反应系统改造项目、PTA装置节能改造项目、南钢高炉鼓风除湿技术改造项目等28个重大节能项目,实现工业技术节能量650万吨标准煤左右(含淘汰落后节能量)。严格能耗、物耗等准入门槛,严控高能耗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重点用能行业对标达标活动,创建能效标杆企业。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发展。推动大型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动态监控和管理中心建设,强化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分析,建立预警预报制度。
4、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
继续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进一步开发和推广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在石化、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加快制定我市各行业循环经济验收标准,力争到2012年,全市通过循环经济验收的企业总数达到300家,2015年达到500家。将南京化学工业园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园区。推进再制造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为重点,积极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建设一批再制造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推动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发展再生资源产业。
5、实施落后产能淘汰和“三高两低”企业整治计划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全市落后产能进行全面排查;制订全市淘汰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行动;2014年青奥会前,全面完成行动计划中明确的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加大对“三高两低”企业整治力度。在第一批“三高两低”企业整治的基础上,对全市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制订全市“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青奥会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充分发挥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倒逼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促使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步伐,重点抓好小水泥、小化工等行业的专项整治。加大小化工整治工作力度,完成第二轮小化工整治任务,重点整治江南燕子矶、迈皋桥、尧化门、板桥地区,江北六合区,关停100家安全、环保不达标的化工生产企业;完成南京金陵塑胶、江苏钟山化工、梅山化工总厂、金陵石化化工一厂、南京化学试剂厂等重点企业向化工园搬迁。2012年前,关闭现存立窑生产线。2013年前,完成小焦化、小烧结、小高炉、小转炉和窄带钢生产线等冶金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至2014年,基本完成所有落后产能生产线与企业淘汰工作。积极推进太湖流域治理、青奥会环保整治。进一步提高质量、能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准入条件,防止新增落后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