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绿色低碳的原则,加强自主创新,加快“两化”融合,强化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型和产业层次的战略性提升,加快构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际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在全省“两个率先”中带好头,产业转型升级上作示范。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端引领。把高端引领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大力吸引接轨国际的领军型科技创业创新人才,引领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转变,实现由比较优势向核心竞争优势转变,积极抢占产业国际分工体系的中高端位置,主动融入国际先进制造业体系,实现由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整体跃升。
坚持创新驱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走出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之路。
坚持融合发展。以产业智能化发展为引领,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培育发展新兴业态,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步伐,促进军民产业融合式发展,推动由各产业、各环节单兵突进式的发展方式向产业间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的融合式发展转变,提升智能园区、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产品发展水平。
坚持绿色低碳。落实生态为基方针,树立绿色、低碳、安全的发展理念,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资源能源节约,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由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外延粗放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本质安全的内涵集约模式转变,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同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加大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鼓励技术扩散,引进国内外高技术企业和产品,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产业由自我滚动式发展向开放式发展转变。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规模总量。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0000亿元,年均增速达17%左右,工业增加值率达25%以上。全市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1-2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45家以上。全市中小工业企业数突破25000家。
2、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一批原始创新成果,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市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3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100家,市级19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0%以上。百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专利授权数(件)达到350件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左右。
3、产业结构。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4000亿元,建成更高标准的中国软件名城。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7000亿元以上,占工业总收入的比重达35%以上。其中,新兴电子产业达1000亿元(不含新型显示),智能电网产业达1000亿元,风电光伏装备产业达16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达1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达700亿元,新材料产业达500亿元,轨道交通产业达500亿元,航空航天产业达700亿元。四大支柱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电子信息制造业达4500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形成200万辆整车、150万台发动机生产能力,新能源汽车实现规模化生产;石化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000亿元,占比由“十一五”末的30.6%下降到20%左右,产业精细化率由25%提高到50%以上;钢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占比由“十一五”末的8.7%,下降到7.5%左右,优、特钢比例由75%提高到95%以上,突破汽车面板、高端造船板等高端产品,石化、钢铁产业节能减排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到2015年,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5吨标准煤,达到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节能指标。全市重点耗能行业的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削减16.55%、17.26%、18.81%和2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60立方米以下,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8立方米以下。全市每亿元GDP耗用建设用地量降低至270亩,全市新增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320万元/亩,地均产值达到400万元/亩。
5、“两化”融合。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居国内前列,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80%以上实施ERP信息化改造升级,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以上实施深度ERP运用,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65%。建成一批电子商务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四、发展重点
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瞄准国际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的前沿,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际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大力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国际化
重点打造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以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的软件产业集聚区,提升软件产业集聚能力,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实现5年翻两番,高标准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软件名城迈进。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和新兴业态等产业集群,巩固和扩大智能电网、通信、智能交通等应用软件产品集群的国内领先地位,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出口和离岸软件外包,支持和鼓励软件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业态。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自”软件企业,2015年认定软件企业达到2200家,软件产业收入超百亿企业10家,超50亿企业20家;培育一批“双自”成长型软件企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推动20-30家软件产业企业上市。
高标准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软件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立健全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和政府服务平台,打造云计算中心等一批对产业有重大促进作用的世界级、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高水平举办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博览会,力争到2014年第十届软博会时,展会规模达到10万平方米,成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专业展会之一,发挥更大品牌宣传、招才引企作用。
大力实施海内外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每年引进100名领军型软件产业创业人才,每年引进1-2家国内外专业软件人才培训机构来宁创建国家软件人才实训基地或开办软件学院,形成国内外知名的软件人才培训基地,2015年全市涉软人员达到100万人。
专栏1 “一谷两园”工程
以绕越高速-三桥连接线为横轴、宁丹路-丹阳大道为纵轴,着力打造以中国(南京)软件谷为核心,南京软件园和江苏软件园为两翼,规划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软件产业集聚区。其中中国(南京)软件谷位于雨花台区,范围涵盖雨花软件园、雨花经济开发区、铁心桥工业园等,规划面积约70平方公里;南京软件园位于浦口区,范围涵盖城南河路以西、三桥园区等(南京软件园逐步从原高新区调整到现址),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江苏软件园位于江宁区,范围涵盖东吉谷、吉山软件园等(江苏软件园以此为基地),规划面积约16平方公里。2015年建成软件产业建筑面积2200万平方米,在软件产业规模、软件园区形象、软件企业品牌和公共服务能力上均达到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
|
(二)促进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
按照创新驱动、转型提升、效益优先、融合发展的思路,巩固支柱产业规模优势,注重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突破高端产品,拓展产业链高端环节,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产业重大项目,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做优做强,走高端化发展道路。
1、电子信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