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快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快以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和市、县(市、区)骨干救援队伍为主要力量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到2015年,形成布局合理,救援范围覆盖全省,功能完善,由专业队伍、辅助队伍、志愿者队伍构成的省、市、县、企业四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救援队伍社会性服务补偿机制,没有建立专业救援队伍的高危行业企业要与有资质的专业救援队伍签订协议,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加强救援队伍管理和保障工作机制建设,提高区域间骨干救援队伍的组织、协调和跨区域联合作战能力。
3.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预案报备制度,加强预案编制、评估和演练。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动态监管及预警预报体系。完善全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信息共享和指挥调度功能。加强应急救援科研能力、检测检验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加快应急救援关键装备的配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和紧急配送体系。
(七)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1.加强安全生产基础教育。将安全防范知识纳入国民教育范畴,建立完善学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相结合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体系。在学龄前和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普及安全知识教育,将职业健康与生产安全教育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逃生自救技能训练,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2.创建安全发展社会环境。发挥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舆论监督,广泛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开展安全诚信企业创建活动,积极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社区建设,到2015年争取国家级安全文化企业达到20家,省级安全文化企业保持在100家左右,国家级安全社区达到200个,省示范社区达到300家。推进“平安畅通县区”、“平安渔业示范县”、“平安农机示范县”、“平安乡镇”、“平安校园”、“安全班组”等建设。
四、重点工程
(一)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工程。完善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补充配备现场监管执法装备。推进安全生产科学研究、生产安全事故分析、职业安全检测、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安全标准化评估认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安全评估、安全教育培训考核等技术和专业支撑体系建设。
(二)应急救援能力保障工程。依托省安委会有关单位,市、县(市、区)和生产经营单位预测预警信息等资源,建立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依托应急指挥平台,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系统。加强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建立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和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储备库。
(三)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以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射频识别等技术为基础,建设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智能监控一体化系统和烟花爆竹流向管理系统。实施交通港口运输安全监管系统、道路交通事故预警系统、海事部门专用监管信息系统、建筑施工作业场所远程实时监管系统、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系统等项目建设。
(四)非煤矿山专项治理工程。加强非煤矿山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点实施地下矿山大型采空区事故隐患治理工程、水害隐患治理工程、通风隐患治理工程、露天采场边坡及排土场事故隐患治理工程、尾矿库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程、高含硫油气井安全隐患治理工程。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全部实现在线监测,在露天矿山推广应用高陡边坡稳定性监测监控系统。实施地下矿山避险系统建设工程,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