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完善国民体质监测评价服务体系,搭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平台,成立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备国民体质监测车(一辆)。指导扶持5个县(市、区)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完成市级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市、县两级每年体质监测人数达2000人(次),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人数比例明显增加,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加快公共体育场所建设,积极推进市县两级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市建成一个综合体育场、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大型健身中心、一个游泳馆、一个体育公园;6个县(市、区)各建成一个田径场、一个体育馆、一个中型健身中心、一个室内游泳池、一个体育公园。100%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建有全民健身活动广场。用2至3年时间更新改造全市各社区已使用5年以上的健身路径,有计划的为新建社区安装健身路径。在全市行政村全部建有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实现社区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全覆盖。积极申报国家体育项目工程,创建中央“雪炭工程”一项、“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一个。“十二五”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创新体育场地使用机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省城体育资源,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让全市人民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在汾河公园科学规划建设体育健身场地,把汾河公园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大型体育公园。
(四)全民健身领导组织和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
成立省城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委员会在省城全民健身工作中的组织领导和统筹作用。健全市、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三级全民健身网络体系,在市和3个县(区)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发展4个市级全民健身单项协会,全市单项体育协会达到35个;10县(市、区)成立体育总会,8个县(市、区)成立15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100%的城市街道、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90%的社区和60%以上的村建有体育健身活动站(点);全市晨晚练活动站点从现有的1881个增加到2000个。鼓励社会各行业、企业和社团组织成立体育协会、工会组织和文体部等体育组织。
(五)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狠抓三级指导员培训普及,建成一支规模合理、结构科学、素质优良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每个社区、行政村至少有1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从目前的4759人增加到6800人,每年人均开展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时间达60小时以上。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组织基础上成立市全民健身志愿者组织,普及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一年至少组织社会志愿者、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院校大学生为大型群体和竞体赛事、重大体育活动提供一次志愿服务。将体育志愿服务送进社区、农村、厂矿、学校、老少边穷地区。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